首页>>>行业应用>>>宽带     [相关厂商信息]

 

综述:上海试水“三网融合”

马凌 2001/09/27

  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者合一早已不是一个技术难题,而是一个政策难题。现在,上海“特区”正小心翼翼地试图打破疆域,为融合大戏揭幕。

  上海滩上空的“异端”之音

  孙宏明显然不愿意开口说话,部分原因是他为人历来低调,部分原因是近来有所不便--因为一句广告语,他惹了点小麻烦,上海市通讯管理局正予以过问。孙宏明是上海市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线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前,他的职务是上海市有线电视台主管技术的副台长。

  大约1个月前,有线网络公司开始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插一条广告,大意是:“有线通”既能看电电视又能上宽带网,还可以打IP电话。

  这个广告听起来有些异端。果然,反馈马上产生,上海市工商局、通讯管理局相继找上门来叫停。道理很简单,电话是电信的基础业务,而有线网络公司目前还没有拿到牌照。

  通讯管理局--更准确地说是上海市电信局--的敏感心态不难理解:固话市场一旦门户洞开,对于电信的冲击不言而喻。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上海市这个全国惟一的“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最有可能拿到IP电话牌照的,正是具有广电背景的有线网络公司,尤其是随着大规模有线双向网改造的逐步完成,其突破电信最后一道防线的脚步声声可闻。

  在今年7月30日开幕的上海数字电视商业展示周上,有线网络公司公开演示了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IP电话于一身的“有线通”解决方案,其中IP电话功能是首次亮相。

  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在宽带市场争夺呈胶着状态的情况下,有线网络公司正在积极准备开辟第二战场,并且直指电信的心脏部位。

  不对称开放

  有线网络公司挂牌于1998年12月30日“台网分离”之际,其前身是上海市有线电视台网络部。公司成立时,注册总资本为4亿人民币,上海市有线电视台为第一大股东,持股51%;第二、第三大股东分别是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信投),共同持股49%。

  很显然,无论从运营经验、资金实力、还是公司规模来讲,有线网络公司都与上海电信相差甚远。有线网络公司只有100余人,市场部甚至不足10人。上海电信之所以深感“如临大敌”,是因为国务院办公厅82号文。

  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简称“82号文”)。文件明确规定,电信和广电部门业务不得交叉,但该文件同时给了上海以“试点”的资格:“对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暂只在上海试点。”

  从字面上看,“82号文”并无任何偏袒,但事实上,广电部门借此“尚方宝剑”,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战线推至宽带接入市场,而上海电信却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进军有线电视业务。

  这是一个不对称开放的试点:电信对广电有限度开放,而广电对电信大门紧闭。众所周知,广电对电信的窥觑由来已久,同样的,电信对广电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毕竟,“三网融合”的光辉“钱”景是可以乐观预期的。

  对上海电信来说,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固定电话业务属于电信基础业务,必须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才可涉足。

  1999年,有线网络公司在上海市区实施有线双向网改造,当年改造用户数为30万,受“82号文”刺激,2000年其新增改造用户数猛涨70万,并开始在一些小区进行有线电视线路接入互联网的实验。

  2000年10月,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国家“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有线网络公司意识到,出手的时机已经成熟。

  2个月后,有线网络公司正式在上海市区推出“有线通”业务。其胃口之大令人吃惊:首期业务为宽带上网接入,以后还将涉足交互电视和视频点播、IP电话和可视电话、远程教育和医疗乃至电子商务等。

  用谁家的平台驻网

  昔日泾渭分明的两家利益集团,一夜之间短兵相接,冲突在所难免。推动这一冲突与融合的第一力量是技术的变革,第二力量则是行政之手,第三力量则是资本之手。

  事实上早在1996年,上海信息港工程开工之时,上海市政府就已开始考虑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其间最主要的动作,就是通过上海信投运用资本力量对双方进行介入与协调。

  上海信投成立于1997年10月,初衷是联合上海电信、上海广电以及部分设备制造商共建信息港。其最大的股东为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府全资公司),持股34.67%;上海电信为二大股东,持股24%;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电分别持股8%、8%、5.33%。

  1998年,上海信投分别投资上海电信与有线网络公司。其与上海电信共同成立了上海市信息网络公司,双方的持股比例为三七开,公司挂在上海电信数据通信事业部下。同年底,上海信投又参股有线网络公司,并在一番增资与置换之后,成为有线网络公司最大股东,持股51%,而之前的控股者上海有线电视台持股比例降至20%。

  但事实上,这些眼花缭乱的股权结构很难从本质上杜绝摩擦。在究竟用谁家的平台来实现“三网融合”这一根本问题上,双方依然各执一词,各行其是。

  1998年,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与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曾签订了一个“部市协议”,核心内容就是在上海市建设宽带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作为上海市“三网融合”的骨干传输网络平台,它不属于一个企业,而是由整个上海市共享,以期协调各方矛盾。2000年底,这个ATM+ADSL的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建成,覆盖面积达400万用户。作为主要的承建者,上海电信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应该是“三网融合”的惟一平台。

  但上海广电并不买电信的账,很明显,这个所谓公共信息平台仍然受制于上海电信。在广电看来,经过双向改造后的有线电视网完全能够达到互联网或其他业务宽带接入的要求。

  作为对电信的回应,有线网络公司进一步开展其改造计划,今年的目标是:新增改造用户50万户,加上去年完成的100万户,使上海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家庭具备开通“有线通”业务的设备条件。

  宽带命门

  有线网络公司之所以急于扩大改造规模,是因为它非常清楚宽带接入市场的战略意义:如果没有这张网作为支撑,没有足够的用户数量垫底,一切都无从谈起,更遑论“三网融合”。换言之,宽带接入市场是有线网络公司的命门所在。

  这个道理,于上海电信同样适用。

  具体而言,有线网络公司立足宽带接入市场,不仅为以后的数字电视传输打下硬件和用户基础,还可伺机进军IP电话市场,可谓“一石三鸟”。而上海电信则将该领域视为最后防线,在力保固话江山的同时,长远来看亦可为当指有线电视奠定基石。

  围绕这个生死攸关的命门,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拉锯战。

  最直接的竞争手段仍是屡试不爽的价格战。2000年12月1日,有线网络公司正式推出“有线通”业务时,定价为2000元设备材料费(产权归用户所有),另加450元开户费,120元包月,比当时上海电信ADSL的开通费低一半左右。1个月之后,电信做出反应,宣布ADSL大幅降价:1200元开通费用,130元包月。

  到了今年3月10日,“有线通”继续还以颜色,宣布降价50%,仅需1180元就可开通服务。

  其次是技术方面的各执一词。ADSL对“有线通”最主要的一个攻击点就是“共享问题”:ADSL是在环网结构的基础上,单独从局端牵线入户,即所谓的点对点独享带宽,每个用户最多可以享受6兆的带宽。而“有线通”是共享带宽,其每个光纤接点下面的有线电视线路是树状结构,每500名用户共享27兆带宽,一旦接通率过高,速度就会大打折扣。

  “有线通”则认为,目前讨论“共享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在这500名用户中真正开通“有线通”业务的不足10%,要出现拥堵至少还得好几年,况且即使接通率高企,亦可采取拆分光纤接点等办法增加带宽。

  作为还击,“有线通”抛出的“杀手锏”是成本问题。它认为,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就是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讲ADSL的点对点互联抬高了成本,从本质上限制了其发展。

  据称,ADSL的组网成本高达3000元/户,而“有线通”成本为1400元/户。而且因为“有线通”在硬件能力上集电视、上网、电话于一身,具有无可比拟的运营成本优势。另外,由于有线电视线路从1992年建成至今已近寿命周期,双向网改造相当部分的费用还要打入有线电视正常的运营成本。

  “有线通”能走多远

  表面上看,上海“三网融合”之争的主体是上海电信与有线网络公司,但究其本质,仍然是电信与广电对称进入的老问题。

  今年7月10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研讨会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公开表示了对三网融合的支持,并首次提出广电与电信对称进入的主线。但这个建议很快遭到了回绝,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称,广电面临比电信市场大得多的娱乐信息市场,暂时还没有兴趣进入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

  事实上,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广电涉足电信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更重要的还要合乎资质。对广电来说,最致命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缺乏全国统一的骨干网,一个是国际出口问题。

  尽管1998年起,广电管理层一直有心组建全国统一的电网,实行系统内资源共享和垂直管理,但由于牵扯到千头万绪的地方集团利益,要端平这碗水绝非朝夕之功。

  此外,要想假途伐虢也不容易。7月26日,信息产业部发布通知规定:持电信运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将其电信业务经营权授予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应作为新的主体重新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令广电进退维谷。

  但如果就上海“特区”而言,以上难题相对好办。比如,互联网接入必须涉及的国际出口问题,有线网络公司采取的办法是向网通租用,而后者则借前者的城域网跻身上海宽带市场。

  再比如,全国骨干网问题,IP电话业务必须借助骨干网走出上海,尽管目前没有相关消息,但如果考虑到它与网通的良好关系,很可能再次借道网通,以完成“三网融合”大业。当然,前提是拿到IP电话运营牌照。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事实上牌照对于有线网络公司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难题,关键还在于其自身条件是否成熟。道理很简单,做语音电话不可能按区逐步建设,必须一开始就搭建好整个平台。目前上海市只有100余万户家庭进行了双向网改造,即使完成今年的计划,也只有150万户,距离全市460万户的总量尚有差距。另外,资金、运营经验、营销管理平台等等都还是问题。

新浪网 200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