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冷静思考

管政 2002/03/26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深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等4所学术单位共同对美国的典型制造企业调查的结论认为:一个组织要是能够有系统地进行学习就可以干得比最好的还要好。这就是一些美国企业能够在70-80年代被日本企业打败之后又在,80-90年代重新领先的主要原因。学习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是转变观念。观念是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观念的改变就意味着根本的改变。如果观念没有改变,那么不论出台多少措施和方案也只能起到改良的作用,达不到改革的目的。

  就拿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都在着手抓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而言,也同样需要全国人民转变观念,革新思路,找到各行各领域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定位点和突破口。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现状,“学习、学习、再学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战略转移,将把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推进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今天,人们不再是先生产而后去寻找市场,而是先获取市场信息再组织生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成为企业继续生存的保证。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因为我们整个信息化的思路就是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而我们国家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开始搞信息化。那么我们是实现了工业化后再发展信息化,还是同时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很重视信息化工作。江泽民同志以及其他领导同志曾多次提到要抓住机遇,其中一个就是信息化机遇。信息化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一大发展趋势。我们不能走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老路,而要采用蛙跳方式,跃过某些阶段,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在努力推进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却没有上去,那么我们所推进的信息化恐怕不能说是成功的。

  以下我们将从信息化的概念、目的、经济性,以及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出发,研究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目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将企业信息化定位为企业在新形势下参与和决胜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既是企业战略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整体上不断注入企业发展推动力的战术选择。面对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对瞬息万变的挑战做出反应,从注重内部资源的管理利用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从企业内的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或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

  根据信息化的趋势,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是:逐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建立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建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资、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等。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应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延伸。其价值体现在“企业内部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利用,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扶助企业决策者”。

  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 IT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2.企业信息化是依赖 IT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3.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4.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如何体现的呢?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劳动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消耗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1 )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可以定量计算出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例如缩短了供货周期、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压缩了库存,裁减了人员,于是就可以依据缩短时间的天数和库存物资的减少,以及裁减人员的工资等,定量地算出由此产生的增收节支额,计算出的结果就属于企业信息化的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可以用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加以体现。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直接经济效益:1使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生产计划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和产量;2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成材率;3减少生产与非生产性费用支出。4使物资储备和制品数量保持在最优的水平上;5节省了生产和非生产劳动力;(2 )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不能加以定量计算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它主要是指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引起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等。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间接经济效益:1使管理人员决策及时、准确;2可大量及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和模型,使决策更科学化;3使信息流通结构更趋合理;4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5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间接经济效益往往不能直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计算,它一种隐形的、潜在的效益。但是,间接经济效益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效益,所以在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时,这部分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而不能忽视或遗忘了这部分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生产力的三要素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由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人、信息技术、组织管理 )的有机结合,建立合理适用的现代信息系统 (如 MIS、 ERP、 CIMS等系统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之上,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灵活、机动、高效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要在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地展开,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 )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

  (2 )信息传递、协同工作和工作流应用的自动化;

  (3)生产、流通或服务的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的网络化;

  (4)管理信息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

我国传统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划分

  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计算机网络化、部门工作流电子化以及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

  (1)单点散状信息化阶段。该阶段往往是从企业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开始。开始企业也许只将计算机用于打字,但是对于传统产业的企业而言,第一台计算机的购买和使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使企业知识第一次有了数字化的存在形式,并标志着企业对数字化生存的认可,使得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从此开始。随后,计算机的购买逐渐增多,并开始在个别部门内应用字处理软件、CAD软件和财务软件处理数据和文件,个别部门的管理人员开始使用拨号上网等单机形式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

  (2)企业部门内信息整合阶段。在该阶段的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基本数据和文件已经数字化,同时企业已拥有信息中心、网管中心等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企业各部门普遍使用办公自动化(OA)、工程自动化、管理自动化软件处理文件和数据。企业实现局部或全局的数字信息沟通,即存在一个或几个局域网,使用Email、BBS等方式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其内部的信息仍是隔离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流。

  (3)企业内部跨部门信息整合阶段。进入该阶段,企业有了全局的电子化业务流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不再基于传统的部门制,织结构实现扁平化,以团队或项目组形式进行业务运行。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过程 (工作流程 )管理工具,如CSCW软件、PDM软件;具有了全局的基于LAN或Intranet的集成框架。同时,在该阶段企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决策支持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工具等。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流,实现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互动,使企业的内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降低了内部成本,对外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柔性制造。但是,其资源的整合局限在企业内部,缺乏和外部资源的及时互动。可以将SCM和ERP看作是这一阶段的系统。

  (4)企业与外部的信息整合和信息互动阶段。在该阶段的企业已经形成为一个智能主体,能基于广域网和Web技术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集成,在不同的项目中,企业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将自己不擅长或赢利少的业务分包出去。同时,能通过网络信息和对自身采购、营销、售后服务数据的分析,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顾客需求。处于该阶段的企业是最成熟的,它已将整个企业改变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能够很好的进行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企业的外延,进行充分的柔性制造和个性化服务。CRM可以看着是这一阶段的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单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如今已进入到起步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哪家企业,现状如何,都可以马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信息化必须至少满足如下 3个条件:

  (1)内需驱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一切行为应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为宗旨,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盈利。因此,企业的信息化行为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来自内在的需求,是一种市场行为,故而不应是政府行为,该不该建设、怎样建设,要按市场规律办。企业要盈利,就需要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企业搞信息化,无论处于信息化的哪一个阶段,都要紧紧围绕企业目标,满足企业的市场需求。实事证明,来自企业内部的需求动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源动力。

  (2)有科学的管理基础。这一条件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化需要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二是信息化过程需要科学的管理。在整顿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的再造和革新,才是可行的思路。良好的科学管理基础,包括以下内容:①管理②管理业务标准化③文件报表要规范化④数据资料要代码化

  (3)经营状态良好。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是产品,信息的生产也象物质类产品一样是有成本的。而且信息是高技术产品,是投入高产出也高的产品。因此,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中,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单靠良好的愿望和进取的精神是难于实现信息化的。信息化可以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但信息化不是拯救企业的良药,可谓只能起“锦上添花”而不能起“雪中送炭”的作用。

  因此,企业应该理智地对待信息化问题,那种盲目跟风和追求虚名的态度,很可能会使企业走弯路。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时,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但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往往需要比较先进的技术,如组网中常用的Intranet、Extranet等。同时要求用户共同参与开发,但缺乏既熟悉企业业务又有一定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致使开发阶段与专业公司沟通困难,应用阶段动作相对迟缓,系统效益发挥不够。

  (2)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制约。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生存环境。如果把信息看成产品的话,虽然早期进入该产品领域的利润是诱人的,但进入该产品的壁垒成本也是高额的。

  (3)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还不多。调查显示,虽然有 70 %的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因特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 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

  (4)企业信息管理不规范。领导者信息管理意识淡薄,多数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报表的数据格式不符合标准,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较低。就国家重点企业向国家经贸委上报的数据来看,经常有一些企业上报数据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有的至今还沿用传真方式报送数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重点企业情况的及时掌握。

  (5)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 IT厂商主要提供 PC机、硬盘、显示器和终端等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而高性能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只能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因而这些产品价格较高,这是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的重要原因。

  (6)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全球电子商务近年来高速发展,1998年全球营业额为 740亿美元,1 999年约为2 0 0 0亿美元,到 2 0 0 3年预计达到 3。 2万亿美元,将占世界经济总量 5%。但由于我国企业间资金拖欠严重,缺乏信息、物流和金融三大配套运转的车轮,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不积极。

  (7)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电子商务法规不完善。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思路

  (1)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道路。我国大中小企业有几千万 (包括国有和乡镇企业、三资、私营和个体企业 ),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因此,我国企业信息化不应全面推广,而应走“以点带面”的道路,各省市通过推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国家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来带动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

  (2)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方法。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分行业实施,并因企而宜。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进程。信息化涉及到企业各个环节和与本企业业务联系密切的外部企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同,业务联系的伙伴不同,基础不同,投入能力不同,信息化内容也就不同。因此,企业信息化宜分行业实施,因企业而宜,从而为企业建立局域网奠定基础。

  (3)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步骤。首先,企业应与因特网相联,在营销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其次,尽快建立企业内部网 (Intranet)和局域网 (Extranet),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效。

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

  信息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制定总体规划,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组织与协调。;对企业来讲,做好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要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企业信息化的紧迫和责任感,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还要对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优化,利用利用BPR、ERP、SCM、CRM等实现企业内人财物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厂商,在向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措施同时,更多向企业提供富有个性化的柔性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所碰到问题,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优化和企业间信息采集共享。在此基础上,企业信息化从信息流向资金流、物质流递进,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

  具体我们应当运用好以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离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企业信息化的效率、效益都将难以保障。政府颁布相应政策,使企业管理者明确我国信息化的方针、近期和远期目标,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关部门应共同研究和拟定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以下是一些建议:①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方针;②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③完善社会软环境A完善政策、法律环境B营造公平竞争和服务的环境C加强标准化工作;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政府还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宏观上积极引导和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和金融电子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使我国网络通信基础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 9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并逐步实施的“金”字系列工程,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还应进一步充分利用政府对国有企业较强的宏观指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比如可以通过一系列宏观手段的信息化,如财务、税收、审计、统计等管理领域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来促使我国企业向“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格式标准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播规范化,信息应用组合化,信息工作有序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政府还要不断加强我国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企业信息基础设施 (EII)是指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和可预见的发展,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是现代企业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最重要的企业基础环境。

  我国政府早日出台和实施企业信息化标准,以便为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实现我国企业之间的互联与互通,达到企业之间共享系统、共享资源,实现网上交易,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我国企业信息化;为使企业信息化正规化,要及时地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以及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等。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另外,政府应该普及信息化知识。目前,导致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美国、日本和韩国政府主要是为民间机构发挥信息化主导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如宣传、培训和加大教育投入等,这值得我国政府借鉴。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地区的企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增加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知识,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铺垫工作

  (1)加快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抓紧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尽快完全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符合企业发展客观需要的形式上来。这时,由于企业有了较强的自觉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内在基本需求动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关系,来加快其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从现实需要出发,构筑企业信息化框架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具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即后发优势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或称落后的优势。这即是说,我们有发达国家长期积累下来的成熟技术、管理方法及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赶上西方国家在几十年的摸索中才达到的水平。知识经济时代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前进,它要求我们必须加紧向发达国家学习并且要心中有数。

  (3)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个机构既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如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和尊重专家、建设人员、业务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争取开发一个,应用一个,成功一个。

  (4)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首先要解决企业范围内信息的沟通问题。建立企业内部网(Intranet)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然后再建立企业的Web页面和电子邮件系统,同长期合作伙伴之间建立企业外联网(Extranet)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DI)。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

  (5)加强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专业队伍还很小,人才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企业中尤为明显。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计算机专业人员,这种现象对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加大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规模,已成为共同的呼声。在此,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在扩大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并提高其教育层次的同时,加强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育,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能力,为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基础

  (三)企业信息化具体部署时的关键问题的对策

  (1)应当大力提高企业领导层尤其是一把手的信息意识

  在传统行业里,领导是信息化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的主导作用要靠他来直接参与、直接领导。要运用实例,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推动企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让他感觉到肩上的历史重任。在运筹、策化、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强调最高领导自始至终的参与。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注定会失败。

  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表明 :领导者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信息化是应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企业信息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思维、意识的信息化,因为管理上完全是人在操作,所以企业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有的企业上了信息化的硬件却无信息可化,无能力去化,常常无功而返。信息系统建成之后,仍须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维护、升级和改造,这就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储备。有人说,一个信息系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而不是技术本身。

  另外,还要重视队伍的稳定问题。信息机构的人员不到 1 0年就要大动一次。大动的原因是领导对员工的业绩不满意。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机构及人员队伍的稳定是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证。

  (3)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实施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信息化问题上企业一不能消极等待,二不能盲目乱上。具备条件后的建设过程,还要遵循两点:一是要有重点,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试图全面开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这一点对大型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二是要有层次,就是分类发展,按照信息化的四个层次逐步推进。要真正以企业的效益为根本,不能贪大求全,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有分析、有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讲有重点和分层次并不是不要总体规划,东一块,西一块,不成系统,最终无法集成。这是信息化建设最忌讳的事情。一般来说,设立CIO,就能避免此种情况发生。

  (4)“软硬兼施,不可偏废”。

  重硬轻软、重设备轻信息以及重规划轻实施,乃是我国企业也包括一些政府部门信息化的通病。企业信息化能否奏效的关键,在于对企业内外的数据和信息的整理与分析,以及这些数据或信息在生产、销售、管理和经营中作用发挥的程度。数据库也好,信息系统或网络也好,它们的功能就表现在其内含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在信息时代,把信息提炼为知识,再把知识激活为智力,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尤为紧迫。

  (5)“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目前,许多企业视信息化为救命草,认为只要进行信息化,企业就可以起死回生,这一观点是对信息化的严重误解。实施信息化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但如何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强化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管理有着比技术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因此,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可谓当务之急。忽视了这一点,则企业信息化必败无疑。中国的企业管理在现在的条件下要重新构思,将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大规模生产变成整个社会的大流通、大合作的生产,组织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实现集成高效利用。这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重新调整的过程,是一个革命的过程,也是企业必须走好的关键一步。只有在优化经营过程、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经济效益。当前国际管理学界极力推崇企业流程再造BPR,就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使企业完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企业由于信息的共享和扩散速度加快,内部作业系统将得到改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可以对竞争者时刻进行分析和跟踪,定位企业现状,推销产品。与此同时,还将促进企业内各部门加快理清职能,明确管理原则,调顺工作流程。

  (6)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软件、硬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并要根据投资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性质,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以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充足的资金;(2 )执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的办法,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专项使用。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管理思想、技术、功能都必须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特点,前后台业务必须明确划分,前后台流程必须无缝衔接,前后台系统必须无缝集成,确保数据流畅通。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应当是:确立既高定位又从实际出发、信息化超前发展与工业化补缺并进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这就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管理和市场两方面的需求应用作为驱动力,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期最终达到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也是我们要走的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现有企业模式来改造管理,还是用信息技术来适应现有的管理模式?根据自己量身定做,还是采用现成的解决方案?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和技术,还是利用外部资源?以“人治”的管理模式,还是以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追求功能点的完善,还是追求系统的高度集成性?满足现在的应用需求,还是满足未来的应用需求?

作者供稿 CTI论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