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NGN

2007全球NGN高峰论坛诠释通信技术大趋势——演进 融合 共生

2007/04/06

  这无疑是一次高水平的盛会,一次来自我国电信业科研、制造、运营领域的精英关于NGN观点的精彩交锋!在刚刚结束的“2007全球NGN高峰论坛”上,来自我国电信业科研、制造和运营领域的20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与NGN相关的市场需求、网络技术、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的观点,让我们充分感觉到当前NGN发展的脉搏仍然是那么坚实有力!正如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杨泽民院长所说,在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中,NGN都是重点中的重点,而且最近几年“三网融合”的趋势对NGN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高峰论坛引起了我国通信业界的高度关注。我们通过专家们的精彩阐述,可以更清晰地看到NGN发展的蓝图。

核心网技术变化印证网络演进趋势

  业界很早就谈到网络演进。正如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所说,技术是在不断革命,而网络却只能逐步演进。但是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衡量网络演进的成果,我们就可以看到网络的变化。根据韦乐平的介绍,我国用20年时间完成了核心网传输和交换数字化,预计用35~40年完成接入网的数字化、光纤化;在电路交换与包交换已经共存20多年之后,由于IP的出现加速了向软交换和IMS的转型进程,预计10~15年就可以实现目标;3G研发和实施进行了约20年,再过10~15年就可以完成移动网的全面转型。核心网决定了网络的总体业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核心网的演进来分析网络演进的趋势。

  随着用户信息通信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PSTN已经难以承载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推进战略。因此,运营商借原有电路交换机退网的时机,放弃了继续建设TDM电路交换网的思路,而是选择引入新的核心网控制技术——软交换实现网络的IP化。

  据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介绍,软交换已经成为固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不可跨越的一个重要阶段。赵慧玲表示,中国电信已经在软交换的标准研究、设备开发和网络规模应用方面都处于国际前列。赵慧玲认为,软交换和传统交换相比,简化了运行维护,减少了维护人员的数量,降低了维护成本;在业务能力上,软交换在多媒体视频、企业统一通信、一号通彩铃、Web800等增值业务方面体现了很好的支持能力。

  然而,由于软交换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考虑了对PSTN以及话音业务的继承,无法适应未来蓬勃发展的综合的多媒体业务,因此业界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出身于移动网的IMS。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总工续合元认为,IMS的优势在于,它首先是支持电信业务的,能够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支持多种业务。用户不仅仅想得到传统电信业务的体验,还需要电信业务和类似流媒体业务交织在一起的体验,这些都可以在IMS平台上实现。

  中国网通副总工程师陈赤航认为,从目前来看,固网还是要走软交换和网络智能化这条路,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下一步结合移动的网络会产生IMS,同时IMS、软交换并存。陈赤航提出,最理想的设想是:随着IMS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软交换逐渐萎缩,最终由IMS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控制平台。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焦刚对于网络演进思路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网络智能化实现了PSTN传统网络改造,是固网通信技术的改良;软交换能较好地继承了PSTN窄带语音业务,简化PSTN网络层,未来可向IMS架构的网络演进;而IMS适合基于宽带接入的多媒体和融合通信,当前宜以统一服务企业大客户为切入点进行引入和部署。

  由此可见,运营商对于核心网的演进非常关注。几年前软交换还处于试验阶段,今天软交换已经大行其道,并且承载了相当比例的业务量。现在IMS的试验也已经小规模进行,从软交换到IMS的演进步伐已经迈开。

用户需求驱动网络融合

  与业务融合技术的创新丰富了用户的信息通信体验,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说,现在一个用户面临多种多样的通信工具、多种多样的通信终端,用户发现他的太多的文件分布在太多的终端上;对企业而言,也担心公司的通信费用失控和难以保障通信安全,因此用户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简单的通信,即单一号码、单一话音邮箱、单一姓名地址、单一账号,通过捆绑享受计费优惠,并且与公司的通信平台紧密关联;对运营商而言也期待融合,融合可以减少CAPEX,使得计费和智能网的硬件、软件无需重复投资,还可以降低OPEX,降低操作维护管理以及网络规划的成本。邬贺铨表示,融合的领域很多,包括固定与移动融合、公众网的移动通信与WLAN/WMAN无线网的融合、移动与集群通信的融合、电信网与广电网业务的融合等等。

  目前,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移动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李默芳认为,“三网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虽然这三个网络提供的业务不一样,但是数字化和网络IP化进一步加速了三个网业务互相趋同、融合的进程。李默芳认为,驱动“三网融合”最主要的动力是用户的需求,用户不是希望每个业务都需要面对一个运营商和一种网络,而是希望用一个统一的终端,非常方便地获得业务。李默芳强调,融合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机遇就是跳出了原来单一的话音业务,可以走向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天地,而且顺应了现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所长刘多认为,电信业务、广播电视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存在交叉,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交叉是VoIP,固定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的交叉是多媒体的相关通信,如IPTV,互联网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的交叉主要包括一些娱乐的应用。三网融合点应该是能够提供任何服务,即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的融合服务。其中IPTV是一个具体的体现。据刘多介绍,目前IPTV的基本业务包括:在线IPTV业务、电视直播业务、VOD业务、电子节目单、话音业务和国际电联强制要求的紧急业务,将来还有在线服务、个人化广告等。因此刘多认为,IPTV业务在未来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真正成为三重播放、四重播放中的重要部分。

  当前,融合已经成为网络和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如韦乐平所说,融合是转型大方向,无论是为了降低成本管理成本,还是为了新业务、新的商务模式,都需要融合,所以转型的大方向就是融合。

电信网与互联网互相借鉴并存发展

  在IP引入电信网的初期,电信界和互联网界的争论很多。时至今日,IP在电信网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而IP本身的弊端也无可否认。因此双方都在思考如何借鉴对方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电信网和互联网仍然处于市场上的不同定位,互相不能完全替代,将在很长时期内并存发展。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蒋林涛认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一种业务可以取代电话。而互联网是非常好的开放平台,也永远无法替代。蒋林涛提出,业务网有两种发展思路,一种属于经营性的业务网,一种称为非经营的业务网。经营性业务网可以向用户提出承诺,条件是运作业务者要能够掌控所运作的业务以及所需要的承载网资源。但目前互联网上的很多业务基本上都是非经营性业务。因为互联网本身一开始是非经营性的,所以它的技术使它不可替代,业务网对下面承载网资源不可掌控,因此不可经营。由此互联网也面临持续发展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IP和多媒体研究部主任何宝宏认为,NGN和互联网在很多设计理念和思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NGN在业务和应用层开放,互联网是在网络层开放,开放接口位置不同,决定开放度不同。在业务创新空间方面,一个相对较小,一个相对较大。在收费方面,互联网是在网络层获得收入,NGN是业务收费。在区分消费者和提供者方面,互联网不区分,人人参与,人人创新;而NGN要区分,要么是消费者,要么是服务提供者。在收费理念方面,互联网是基本业务不收费,增值业务收费,把用户吸引过来,然后做一些增值服务或升级改造;NGN是希望基本业务收费,增值业务也收费。在终端方面,一个要求可控,一个要求智能。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认为,客户有两大类,一类是企业用户,NGN是为这些用户服务的;另一类是广大的消费用户,他们需要的互联网体验,是在互联网上得到的,而仅仅接入互联网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在互联网上以智能节点重叠网的方式,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管理平台,它保持基本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无所不在、全球通达的功能。其有两个作用,一是为P2P提供一个应用环境,二是提供分布式管理,包括流量监控、分配,以及病毒监控等。

  可以看出,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我们很难在保持IP的开放、自由、创新优势的同时,实现电信级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功能。因此,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电信网和互联网将分别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当然,在两个网络分别向下一代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十分接近。随着宽带应用的增加、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期望在“看得到的将来”能够有一张网兼具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真正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两天的会议,屡屡可见精彩的观点。虽然角度不同、见解各异,但只有争论甚至交锋,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基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观点,现有的多个业务网络有其存在的价值,完成历史使命是因为有新的技术出现来满足新的需求。全面融合尽管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但依然是整个信息通信业的理想。

中国信息产业网(www.cnii.com.cn)



相关链接:
精英论坛 NGN的创新机遇与战略现场全景 2007-04-05
电信研究院何宝宏:互联网与NGN架构分析 2007-04-05
中国电信:NGN网络建设两路并进 2007-04-05
NTT IPTV实验室岸上顺:IPTV业务以及在日本的发展 2007-04-0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万志坤:网络融合与业务创新 2007-04-04

分类信息:  电信_与_NGN及软交换技术     行业_电信_文摘   技术_NGN及软交换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