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融合通信

固网向IMS演进须审慎行事

柴淮岳 2009/03/26

  网络融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IMS是目前国际认可的NGN体系架构的子系统之一,但现阶段IMS的应用并不具备QoS控制机制。

  IMS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基于 SIP协议控制上层业务会话和与接入网的无关性,通过IMS可以提供IP多媒体业务以及实时的VoIP业务,支持分组域业务的漫游。同时,在网络融合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移动和固定网络融合方案。目前,3GPPIMS用于移动的标准已经基本成熟,TISPAN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国际标准组织在研究IMS应用于移动领域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技术的研究,即将固网也纳入到IMS的体系架构下。但从目前的研究进度来看,IMS应用于移动的标准已经成熟,但是基于IMS的网络融合的技术标准还处于发展阶段。

  怎样看待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软交换和IMS都作为下一代网络呼叫控制的体系架构,它们虽然都继承了下一代网络基于IP承载、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但是软交换和IMS技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软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是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软交换技术标准从1998年开始出现到目前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用。软交换技术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目前软交换已经在电话网的长途和汇接层面开始引入。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将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降低成本,符合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近期软交换网络,应能够解决现有电路交换网的整体转型问题,并服务好大客户。软交换系统应具有支持宽带用户未来向IMS迁移的能力。软交换的引入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分组的网络,关键点在于其业务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业务。而且在其业务的种类上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业务,使传统话音业务又有了新生。IMS技术的主要优势是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基于SIP协议,具有业务应用的灵活性,并具有一定的QoS保障机制,因此IMS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对IMS接入窄带用户提供PSTN仿真业务的能力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支持 ISDN业务、V5接入等传统PSTN接入方式还没有开始研究,因此IMS距离完全继承PSTN网络能力提供PSTN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

  用户接入问题如何解决

  IMS并没有实现完全与接入的无关性,由于有线与无线接入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传输带宽的不同,无线接入方式由于带宽资源有限所以要求P-CSCF支持SIP的压缩,而对于有线接入方式则没有这种要求。因此,不同接入方式对IMS功能实体的要求有所差异。基于IMS的网络融合考虑了业务层的融合,并没有解决QoS和位置管理等接入网的问题,因此TIPSAN和ITU-T都定义了网络附着子系统\ (NASS\和资源控制子系统\(RACS\来解决接入网的问题。接入层的融合可以丰富用户获取业务的途径、实现随时随地的业务接入,并获得无间断的高质量业务体验。为了达到这种业务提供能力,NGN标准组织定义了NASS,通过NASS完成对用户附着于接入网络的管理,包括用户验证和网络地址分配、位置管理。需要指出的是,NASS目前只研究了WLAN和ADSL的接入,NASS对用户漫游的支持还不完善,NASS对CPE的配置接口有待于进一步定义。对于固网运营商,已经部署了大量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现有的ADSL网络只是实现了简单的用户鉴权认证和地址分配,NASS所要求的其他基本功能都还没有实现。从NASS与NGN其他功能实体之间的关系来看,目前的ADSL接入网络还没有实现与业务系统、资源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总体来看,现有 ADSL接入网络离NGN对接入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IMS系统应用规模比较小,偏重对业务的提供,对可运营可管理的因素考虑得较少。固网在考虑IMS演进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审慎行事。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相关链接:
刘多:国内IPTV应用将走两个方向 2009-03-26
多种数字电视接收终端实现技术融合 2009-03-24
NGB与NGN的三网融合之路 2009-03-24
固网与移动网融合能为用户带来什么 2009-03-20
沈长福:3G再掀三网融合热 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