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中兴通讯卢云川:基于IMS构建可控的P2P多媒体网络

2007-11-16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07/11/16

  2007年IMS技术峰会于11月15日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召开,会议将邀请来自政府主管部门、通信运营企业、研究与咨询单位、主要IMS技术研发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高层技术领导和专家约150人出席会议,新浪科技对此次峰会进行直播报道。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主持人续合元:刚才朱先生这个题目“IMS与SDP的整合”,我觉得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他从整个电信行业的一些挑战,谈到了未来我们一些信息的主要的需求。包括客户导向和业务模式的创新,还谈到了未来价值链的一些变化。当然,它也谈到了本身IMS技术的特点,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最后谈的问题,就是关于IMS如何与SDP在未来如何整合的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大家对于IMS的研究、试验做了很多的东西,但是感觉到本身IMS从它的出现到现在,在提供一些电信业务方面的话,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一些业务的提升,特别是在我们现有网络能力还可用的情况下,觉得它未来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刚才朱先生的介绍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我个人觉得就是IMS将来是从电信出来的一个技术标准,那么将来跟IT如何结合,给我们特别是企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方面,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信息。
  那么我也听到,目前像IMS的研究,将来有一个题目叫做统一IMS的研究,这都要移到3GPP来研究。那么目前的统一IMS的研究这里面不仅是电信厂家和运营商,更多IT界的厂家也已经到这儿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提醒了我们,如果将来IMS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那么IMS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业务控制层的层面,可能还需要在业务层以上,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
  最后,我们对朱先生整个的演讲表示感谢!下一个演讲者是中兴通讯IMS产品总监卢云川先生,他的题目是“基于IMS构建可控的P2P多媒体网络”。
  卢云川,浙江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2000年进入中兴通讯,多年从师核心网研发、规划、市场工作。2005年开始进入从事IMS产品的规划工作,现为中兴通讯IMS产品首席架构师。
  卢云川:首先感谢续总的介绍。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分析IMS技术演进和部署策略的话题。
  那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做“基于IMS来构建可控的P2P的多媒体网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地介绍。就是目前我们P2P网络的现状。第二个,我会给大家剖析一下目前P2P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个,我们也提出了我们中兴通讯一个基于IMS技术来构建可控的P2P网络的探讨方案。希望和在坐的同仁一起来探讨。
  我想大家对于P2P网络已经不陌生了,P2P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很迅猛。
  那么从整个的模型上来看,P2P的网络已经颠覆了传统电信网络集中控制的模式,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模式呢?简单地来说就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模式。那么通过网络的集中控制点,使得需要通讯或者是沟通的两个节点产生通讯。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一个统一的叫做服务器的控制下进行实施的。那么我们现在出现的P2P的网络,应该说完全颠覆了这个模式。大家在右侧的图上可以看到,在网络上所有的节点地位都是对等的。每一个节点既是服务者,又是受服务者。那么,这个完全和我们传统的电信网络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P2P的技术里面,最核心的技术是资源定位。当我需要P2P服务的时候,我需要在庞大的网络上寻找到可以提供服务的节点,我们认为这个是它最关键的技术。
  那么由于目前P2P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看到《财富》杂志已经把P2P列为影响互联网的4大科技发现之一。为什么《财富》杂志会把P2P提升到这样的一个高度,P2P是有它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的。这里面我列举了几点。
  第一个,它是对等性比较高的网络。我们说P2P技术回归了互联网的本色。从本质上来讲,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什么呢?互联网实际上就是由无数的路由器、交换机组成的世界网络,它把世界上的节点可以进行沟通。那么在此基础上你实施什么样的业务,完全是两个端点的事情。我可以在我的计算机上开发一个业务,让地球另一端的客户来享用,这完全是使用者的事情。所以,互联网的本质,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联系和传输的通道。我们说P2P网络也回归了这样一个本色。
  第二个,我们说P2P网络的扩展性比较强。当一个P2P的服务,如果它的用户数增加的时候,不仅仅意味着他的用户数增加,也意味着他的系统、资源、能力提升了。因为每增加一个用户,实际上是有能力参与到这个服务当中,给其他的用户提供服务的。
  第三个,我们认为它的健壮性比较强。同时,它有一个自适应性。
  第四个,我们认为P2P的性价比比较高,因为它是分步处理、分步计算。这也是目前为什么P2P业务运营商非常火爆的原因。
  第五个,那么从网络的复合角度来说,应该说它是一个网络层面复合均衡的体系。那么我们在电信网络里面,大家都知道复合均衡的概念,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是储备,1+1或者是N+1,而P2P的网络达到了整个网络整体均衡的特制。
  所以从技术本身来讲,P2P是有它本身的优势的,那么它也体现了互联网的特色。这里面都是大家熟悉的应用,像内容共享下载,音、视频的共享,计算共享,P2P流媒体。
  实际上大家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P2P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最大的核心应用,而且是主流的信息沟通技术。那么在整个的P2P的应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P2P的流媒体业务,是近年来最火爆的应用。这里面我们也用一些简单地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也是一个比较新的数据,是07年3月份,是位于P2P流媒体前三位的软件使用情况。上面这张表是按照用户月度使用情况做的统计,下面是人均的使用情况。我们从用户数看,每个应用使用的用户群高达2000万。从用户使用的时间来看,我们看到人均月使用的天数,已经达到了每个月将近1/5或者是1/6的程度。所以说,应用的普及度是非常广的。从3个TOP Three的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4000万,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所以,我们认为基于所有的P2P的应用当中,基于P2P的流媒体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和认可。
  刚才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P2P网络的现状。首先它是改变了我们传统电信网络的集中控制的模式,同时它又具备了一些非常好的技术的优势。由于这些优势,现在目前大家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的应用非常广,刚才也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地介绍。
  那么现在P2P网络面临着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解决的呢?我们如何利用这个P2P的网络呢?
  首先,我想从比较抽象的概念,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首先,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业务的运营模型,就是当一个业务要能够可运营的时候,它有两个基础,第一个基础是通讯模型,第二个基础是交易模型。
  什么叫做通讯模型呢?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把通讯的双方,在物理上进行沟通。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传统的电信网络里面,它的通讯模型是什么呢?就是用户作为一个主叫,通过我们的网络进行控制,把你需要通讯的端点连接起来,这就构成了传统网络的通讯模型。右边是P2P的通讯模型,它显然和传统的通讯模型是不一样的。当两个节点需要沟通的时候,它是通过中间的随机的选取任意地其他的节点作为桥梁,构成一个网使得主叫得以实现。
  那么当我们要运营一个业务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交易模型。那么所谓的交易模型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什么?是信任度。那么为什么我们传统的电信网络运营了这么多年大家看到非常顺畅?它的核心,也就是说它有一种信任关系存在,它存在于用户和运营商之间。当我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的客户的时候,这之间有一种契约,就是用户和运营商之间有一种信任关系。我把我的请求发给你,你给我提供服务,最终我把费用交给你。这样,运营商得以把这个运营模式维持下去。所以说,所谓的交互渠道就是一个通信的渠道,就是通信模型,那么信任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所谓的交易模型。
  所以说,任何一样业务运行下去,我们认为都需要这两个模型来支撑。
  下面我们看一下P2P网络的运营模型和交易模型。在非结构化P2P网络中,根据小世界原理,每两个人之间最多经过六个人就可以互相联系。所以说P2P的交付网络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它的信任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认为它的信任关系是比较脆弱的,因为它是基于一个道德人的假设,就是基于每个人都是自律的假设。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当一个P2P业务实现的时候,它中间可能随机选取了几个其他的节点作为沟通的桥梁或者是渠道。那么中间节点的人不是自律的,这个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危险。现在的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自律的,所以它是缺少一种稳定的信任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是导致了整个的交易模型是有缺陷的。那么现在,其实P2P也并没有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它里面也采用了媒体加密的措施,但是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看,这个模型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种模型的缺陷,导致了利益关系的不均衡。实际上在P2P里面,它是权利对等,能者多劳的原则。你这个节点可以提供带宽大一些,你就多提供一些,但是这并没有能者多劳,是权利对等的。所以,这是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所以这个原理是需要完善的。
  P2P的信任关系有缺陷,所以导致了我们运营应对的措施是什么商面对P2P技术很大的困境。这些困境实际上来源于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它缺乏这种信任关系,从而导致了利益关系是有缺陷的。
  首先,P2P现在的带宽占用非常大,但是收益很小,影响了我们运营商正常的服务质量。运营商逐步丧失了P2P业务的控制权,传统的计费模式已经失效,甚至是基于流量的计费模式我们也失效了。我们可以想像,一个用户成为了P2P的节点的时候,他可能在这个月里面并没有主动使用很多的业务,但是由于P2P业务的使用,使得它的上限流量很大,当超出包月的临界点的时候,这个用户是无法接受流量计费的模式。因为我没有主动参加这个业务,你凭什么按照这个流量给我计费?我完全是被动的。所以,对于我们电信的网络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那么从根本上来讲,传统的运营商局面,就完全变成了一个管道,我不知道这个管道里面跑的是什么,就感觉到流量很大。最后这个钱的利润是被P2P的业务提供商收走了,其实导致这个后果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利益关系,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付的模型。
  那么在此同时,网络的用户也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用户的体验方面肯定也有一些变化,网络也进一步向对称化和宽带化演进。我想这个体验,大家可能比我更深刻。
  下面我用一个简单的数据补充我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P2P的流量占了网络流量的90%,但是收益只占5%。与此同时,P2P用户的发展呈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07年有超过1亿的P2P的用户,到2010年有超过2亿的用户。一方面是我们大量的P2P的收入在减少,反而P2P的用户在增加。网上一小时的视频,等于我1年发E-Mail的流量。
  那么基于这样的困境或者是尴尬的局面,我们如何应对呢?我们不能采用竞或者是堵的方式。首先人为的方式是阻碍了技术的发展,我们从很多历史上的发展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很多用人为的限制或者是阻碍,都会阻碍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让用户使用P2P是希望我的业务增长,用户增长,那么P2P的业务有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运营商自己来做呢?因为交付有缺陷。那么集中服务模式已很难有效支持宽带应用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认为不能堵。
  那么从另外一点,如果我们运营商不单纯地堵这个业务,我们运营商要有一个转型。首先,我们要合理地分享P2P的流量,而不是从根上把这个业务限制住。我们应该分享这个大的蛋糕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把我们自己从这个管道转向内容提供商,来重做这个价值链。我们现在说这个价值链是有缺陷的。
  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需要一个可控的、可运营的P2P的网络。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第一点是解决带宽和收益的不均衡,第二点我们要解决网络的管理问题,包括一个QoS质量的问题。因为我运营商提供了这样一个服务,我和客户之间是有契约的,我需要保证提供一定的服务,那么这些问题都要得到一定的解决。所以,我们说运营商自身的业务模式的瓶颈,以及P2P的冲击,应该说是我们运营商构建一个可控P2P网络的驱动力。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可控的P2P网络呢?我们认为有这三个问题是最关键的。
  第一个,要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运营。比如说我们对这个网络如何进行管理?设备的运行情况如何?我如何向用户收费?建立一个合理的运营模型?这是第一个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要有一个高效的资源定位和传输保障,避免这个资源大量地消耗。P2P的技术核心我们认为是资源定位,那么所谓的资源定位,就是当我需要一个P2P服务的时候,我需要在整个的网络中寻找可以提供服务的节点。那么目前的P2P寻找网络的节点完全是一个随机的方式,有可能导致我在一个区域的用户,给我提供服务的用户可能在另外一个区域。这两者,需要通过一个核心骨干网来进行沟通,这无疑增加了我们整个运营商的核心骨干网的流量,这后面我会详细地阐述一下。这也是导致P2P流量急剧增加的原因。
  第三个,QoS的服务质量一定要得到保证。据我们了解,国内一些主流的运营商也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也有很好的想法。
  那么前面两个部分已经介绍完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目前,P2P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前面说了,由于它的交付模型的缺陷,导致了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实际上,我们觉得这种模型是无法长期地维持下的,因为我网络建设的投入肯定是有人来买单的。但是,我买单的这个人没有在整个的蛋糕里面获得收益,我们觉得这种模型是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的。那么同时,我们也论述一下,在运营商的层面来说,我们觉得需要一个可控的P2P的网络。它需要有效地运营,需要解决P2P的网络,需要基于IMS的可控的P2P的网络。
  我们怎么建一个可控的P2P的网络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建一个可控的P2P的网络思路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根本这个思路考虑需要什么体制。
  首先,什么样的业务适用于P2P的技术?我们认为下面的业务是需要利用P2P的技术来实现的。P2P的网络是什么架构呢?我们认为是半分布式的P2P的拓朴。我们认为在信令面超级结点全部可控,我可以由运营商来提供,或者是由允许的第三方的服务器提供。同时,它的内容位于P2P网络中,所有用户结点可以参与运行。那么对于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不同的运营商内容可以采用自己的P2P的拓朴算法,通过中间的互连节点进行互通。
  另外,我们认为这个P2P网络可以对流量进行区分,以降低骨干网的开销,提高QoS。就是尽量把这个流量控制在边缘层,不要让这个流量在我们的核心骨干层流动。
  最后一点,我们的运营商需要运营P2P网络,并不意味着我们把现在的网络整个扔掉,我们重新建一张网络。我们认为应该利用现有的技术标准和现有的设备。其实很多的技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来加快整个商用的进程。
  这里是我们举的一个很小的案例,也是一个示意,对上面的半拓朴网络的结构做一个补充说明。半分布式的P2P的网络当中,所有的超级控制面的节点,比如说用户存储的节点和主控的节点都是由运营商自己布置的。用户只参与媒体面的Overlay,那么用户被划在这个Overlay域当中,多个Overlai组成完整的通信网。其实可以看出,我们在媒体处理能力、媒体并发的能力,在客户面做了一个结合。
  那么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提出来,我们觉得IMS技术应该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来完成这个任务的技术手段。前面我们谈了很多的P2P的问题,那我们再回过头看一下,为什么说IMS是非常适合的呢?那么首先我们看一下IMS的本质是什么。首先我们通过运营商铺建的核心网络,直接和P2P的运营商打交道,这样其实运营商在做一个管道的工作。P2P的流量在网络里面怎么走,做什么样的业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控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向P2P的运营商提供一定的费用,我们只能向终端用户收取带宽的费用。当这个终端用户超过了包月或者是套餐以后,用户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那么有了IMS的业务之后,它是在我们的业务和终端之间加入了一个控制的层面,使得我们整个的IP的网络成为一个可控的网络。所以,我们总结了一下,我们认为IMS的本质,是一种以电信网络的方式,在IP网络上构建一个多媒体的系统。它解决了互联网存在的可运营、可管理、可控制、可计费,以及QoS保证的这些问题。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到,IMS完全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首先,它是一个IP网络上的多媒体的系统,这个完全可以解决互联网上的基于IP业务的问题。同时,它可以提供这种可运营、可计费,包括QoS控制的一些特制,也包括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问题。所以,我们说IMS是完全有可能来实现这样的一个任务的。
  那么具体来说的话,我们认为IMS可以帮助运营商提供可控的网络,这里面它也一个统一融合的能力,无论是固网、移动、综合运营商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来开展P2P的业务。同时,它有资源控制的能力,它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控制,同时它有开放的IP的接口,可以提供多媒体的能力。
  所以,我们说IMS强大的网络融合和资源控制还有业务能力,是提供开展P2P业务的保证。
  那么基于IMS构建的可控的P2P的网络架构,首先上面有一个平台,可能是一个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平台,也可能是被允许的第三方提供的。那么下面是IMS运营层,这可以做一些管理的BSS、OSS的工作,也可以做计费的工作。下面,就是大家看到的IMS的整个控制层面,包括会话控制、策略控制,其实就是资源控制。那么也包括用户数据这一块。那么用户数据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业务用户数据部分,就是保存在MHS里面的内容,另外一个是接入用户数据内容,就是协议的NAS的用户数据。那么下面是IMS-P2P的控制层。
  下面我们说的IMS基于可控的P2P的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IMS能不能解决,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高效的定位能力,其实它所有的业务都需要基于资源的定位来实现。但是这里面是有缺陷的,刚才我们前面已经谈到了,它的资源定位是随机的方式,这可能会导致某种情况,我这个被服务者在北京,提供服务的可能在广东甚至是在国外,这都有可能。因为当P2P的业务提供者是位于业务的上层的时候,他是无法感知下层的用户的分布情况的。这样的话,导致了当某个用户进行简单地P2P业务的时候,大量的流量无谓地在骨干网里面传送,导致了骨干网的流量增加。我们认为IMS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IMS具有高效的定位的能力。当你是一个IMS的用户,你必须注册,注册是开展业务的前提。一旦注册了,在IMS的业务用户数据库里面,是有用户的资料的。同时,在NAS层面,就是接入数据库层面,其实是有用户的拓朴信息的。包括你在哪个区域,甚至说在哪个数据服务器下面,那么它是可以判断出来的。那么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实际上是完全有可能我们来保证每次P2P的流量都在一个边缘侧流动,或者是尽可能保证。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大量的流量、无谓的流量在骨干网流动。也可以保证我们的P2P业务不会对我们整个骨干网的流量进行很大的冲击。
  所以,我们说IMS的资源定位能力,应该说是解决P2P网络流量可控的有效的途径。因为有了IMS对于流量的控制,我对于用户的信息等等都是可控的,我可以根据策略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是有效的。
  上面我们谈到了QoS的问题,那么P2P的网络非常好,对于提供商来说,只要简单地提供一个服务器,他可以通过随机的服务提供者来提供服务。但是它的QoS是没有办法得到保证的,但是这个用户无法保证我在这个业务里面都提供足够的带宽,有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自身客户端的原因,使得这个带宽没有办法全程得到保证的。
  我们看一下IMS这个体制,它是具有完善的QoS保证的。假设我这个P2P的用户纳入我这个IMS的架构的时候,当我们选择这个服务器节点的时候,我们通过用户侧的数据库进行有效地定位的时候。当我位于边缘侧的时候,我可以完全给QoS的客户提供保证。加入这个用户需要1兆的带宽,我位于边缘侧提供节点,同时我可以保证每个用户都有100K的带宽。甚至有的用户接入信息表明,他的信息提供能力比较强,有的提供500K或者是200K,但是我可以保证我在1兆当中,我的用户带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所以,IMS是完全可以解决QoS的保证能力的。也就是说,我们有了这种能力之后,我们可以基于业务提供这种保证。对于我自身的P2P业务我要保证它的服务质量,对于其他的我不再保证它的服务质量。那么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也可以提供QoS的保障。同时,也可以基于不同的用户节点的贷款,比如说你接收服务的用户需要1兆的带宽,我前面给你提到的,我可以保障1兆的带宽。
  所以QoS的保障,是精细化带宽的保障。我们不应该像Inter网上的提供商一样,提供精细化的保障,我们要有差异化,我们这个差异化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我这个QoS的保障之上。
  那么对于可控的P2P保障来说,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可管理、可运营的网络。那么如果说我们把IMS的网络应用来作为P2P可控网络的手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有效地网络管理手段,同时又了一个统一的用户数据管理库。同时,我们也有一个严格地认证和信用的管理。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信任的关系,因为任何的用户都是通过整个的IMS体系进行严格地认证和信任的。同时针对计费,我们可以采用灵活的计费方式,我可以根据客户的业务进行计费,也可以根据捆绑的业务进行计费。同时,我们对于P2P的业务的节点,我有了QoS的保证,那么我可以对于流量进行计费。那么实际上我对于参与P2P的节点,它参与贡献的时候,上行的流量我可以完全统计出来,那么我拿到手里,这些流量我可以计费。另外,我可以作为一种积分或者是奖励的手段。你这个月里虽然你没有主动参与业务,但是你给我这个P2P贡献了多少流量,参与了多少流量,我也可以采用相应地鼓励手段,鼓励大家参与P2P业务。更多地人参与了P2P的业务,实际上是减轻了我们网络带宽的负担,使得我们流媒体的业务更好。
  所以,有了可管理、可运营之后,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包括计费、信任关系、数据管理这一块我们都是可以做的。大家不要一提到P2P,就感觉到这个东西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实际上P2P最大的优势就是分步处理、媒体并发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个特点用在媒体面,而在我们的控制面,利用我们现有的IMS的架构实现很好的控制和管理。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地总结。首先,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到,P2P的技术是开展IP多媒体技术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我们建议运营商对于P2P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不应该采用单纯的堵和竞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但是运营商自己运营P2P的业务的时候,他需要寻找到合理地、可控的运营模式。那么通过运营模式的目标或者是需求,我们认为IMS的技术,应该说是一个构建可控P2P网络比较有效地手段,或者说是有利的武器。整体上来说,IMS应该是一个可控的包容的武器。我们和业界的朋友、媒体讨论的时候,经常问到IMS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业务,那么按照我的说法说,IMS什么业务都不能提供,IMS又能提供所有的业务。因为我们认为,IMS是一种体系或者是机制,或者是一种平台。它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本身它什么业务也不提供,但是如果我们发现有这样的一种利益的驱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基于IP的业务放到IMS上来运营。
  那么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问,我的业务在原来也可以运营,但是移到IMS上面就变成了可控可管的体系。P2P已经有了,但是它的运营模型有问题,那么在整个的经济利益关系之下,我们认为P2P的模型,最后是运营不下去了,我们运营商也不会答应。最后只能采用竞,但是竞不是最好的手段。当我们把P2P的技术和IMS的技术做结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P2P的技术我们利用了,当然同时我们做了一个掌控,我们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IMS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那么在近1、2年的IMS的发展当中,我们和很多的客户做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实际上IMS的规模商用应该是一个业务驱动的模式,这也符合我们运营商的利益所在。
  正因为是这样,我也希望我们研究整个IMS的业界同仁当中,我们应该尽量地把更多的业务,来纳入到IMS体系当中来。因为IMS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业务来支撑。
  今天,我谈的这个话题也仅仅说是抛砖引玉,我们也希望基于IMS的P2P的业务模式,今后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也很希望和大家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来共同地推进。谢谢大家!
  主持人续合元:刚才关于卢云川总监对IMS与P2P的结合,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么P2P的话,应该讲在我们业界,最近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不仅在电信领域另外在本身的互联网领域,一直是在一个大家有赞赏、有反对的。特别是对于电信来讲,一致认为P2P跟IMS是比较对立的东西,因为IMS是站在运营商的角度要管理、控制的,而P2P是用户参与开放的体系。
  那么刚才卢总对未来运营商如何利用P2P的能力,特别是在媒体层面有效地利用它的传输能力,为我们将来的运营所用,确实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但是,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的技术上,可以做到可管理、可控制。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安全可能也是我们运营商担心的问题。
  因为我们在信令层面对整个的网络进行控制,信令层面可以管得住,但是媒体层面给所有的用户打开了通道,所以如何保证未来的网络安全?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P2P和IMS结合的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刚才卢总谈的都是一些探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我们下面整个研讨的时候,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