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呼叫中心及企业通信大会“管理者之夜”精彩回顾

2008-04-17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李文香 2008/04/17

   有幸被CTI论坛看中主持了“2008中国呼叫中心及企业通信大会”的“管理者之夜”活动,又做了一次学生,又是收获良多。台上台下互动的热烈场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专家的精彩回答,台下的挑战性提问,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国内外观点的对垒,自建与外包的运营探讨.......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了今夜和谐的主题“呼叫中心10年历史回顾——运营管理该往哪里走?”。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简单记下自己所收获的,和大家共同分享。

  刘燕军:呼叫中心是一个永恒的行业

  李农:呼叫中心源于98年lucent引入了CC的概念,所以可以说今年是呼叫中心十周年。AVAYA愿意陪伴您达成卓越服务。

  任建斌:中国的呼叫中心还有若干路程需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anial Ord:呼叫中心一定要从效率层面提升到有效性层面。

  李宝民:呼叫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是: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Customer Value, Business Outcomes。目前大多数呼叫中心仍旧处于第一或者第二个阶段,我们还需要很多努力;

  唐立军:BPO贸易今后将从产品分工向作业分工过渡,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行业;

  丰祖军:呼叫中心从服务到营销,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流程之中,我们如果从呼叫中心外部向内看,我们就能够搞清楚呼叫中心的价值以及和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清楚呼叫中心的贡献率到底有多大;

  顾敏翔:呼叫中心要精细化管理,要逐步数字化,要更创新、精准服务;

  孙必勇:精细化管理是运营管理的趋势,我们更要借助有利的武器能够实现优异的管理;我们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向成功,如何将技术与呼叫中心运营完美结合将是一个非常有益义的话题;

  袁静:人力为本,流程为纲。

  Peter(邹达辉):我们要树立良好的行业规范、道德和文化。

  李文香:针对即将参加工作的新生代、技术和设备、业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的劳动法出台的情况下,如何把传统的HR和呼叫中心的特色完美结合,需要我们更多的思索。

  李文香:管理不是传递压力,二是传递能力。如何把一个人的特长变成团队的特长。

精彩语句(记不得是哪位专家说的了):

  • 美国人对印度的呼叫中心感觉是在施舍;而对于中国的呼叫中心感觉是在畏惧;


  • 外包为什么非得针对老外,为什么不考虑对国外的华人市场服务?我们可以把北美的400万华人市场服务当作中国的一个省份;


  • 呼叫中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运营承载平台,不要神秘化;也许将来就没有这个概念,只有服务营销;


  • 如何让员工把压力传递给管理者?需要多轮驱动,包括绩效体系、问题升级体系、突发事件体系、授权体系等等;


  • 呼叫中心建设第一考虑的不是技术,不是平台,而是业务模式,找到客户是谁,质量如何控制,然后才是流程、人员、技术等等;


  • 中国的很多企业缺少诚信,但对外包呼叫中心来说诚信就是生命,要保护客户的数据安全性,不仅仅在人员管理的技术方面做好各种措施防范,更要建立内部“法律”,确保客户相信;


  • 如何快速、准确找到客户资料?如果将业务、话务、曾咨询问题的知识库、工单受理情况等综合在一起,就会提供非常棒的客户服务。


  • 我们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要实现可视化管理;


  • 呼叫中心运营管理要保证员工少犯错误,这样就对应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


  • 外包型呼叫中心一般达到break even point需要三年的时间,而九五太维用了5年的时间,运营中必须保持高利润率,盈利的钱又不停地滚进去;


  • 外包呼叫中心的钱是一分一分赚来的,也要一分分花出去,很多时候我们看着所有的单独项目都是赢利的,但到年终的时候发现整体亏损,需要我们弄清楚这之间的种种关系,否则不要做外包呼叫中心;


  • 呼叫中心的各种标准本身大同小异,主要看三点:第一,企业需要规范化管理;第二,员工需要系统化学习;第三,大家用统一的方法来管理。


  • 美国3亿人口,从事呼叫中心的为150万;同理推算,中国10亿人口,呼叫中心目前只有30万人,按美国的比例推算,至少也在500万,我们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市场。
  太多精彩的观点希望大家多多补充:-)小记便于回顾分享而已:-)

作者供稿 CTI论坛编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