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云南记忆:电话接线员

2014-01-03 11:21:06   作者: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评论:0  点击:



  总有一些记忆留存于心中,在不知不觉的一瞬间让人想起。

  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我们总会经历太多,不管是人,还是事,甚或物。或许,这些仅仅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但,不能抹去的是,这些过客曾经创造出让人惊叹的辉煌奇迹,它们曾经在我们的生活里燃烧过一把熊熊烈火。

  对这些过客,我们应当以一种尊重而虔诚的心情来面对,虽然,它们已经在风雨中跌倒或逝去。

  对这些过客,我们也许在心里有过无数次假设:假如它们当初能够……太多的假如,它们却已经回不去。

  对这些过客,我们不奢求它们能够复燃,却不能忘怀。记住它们,就是记住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在很长一段时间,电话总机接线员是受到尊敬的职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方法,做梦也想当上“总机”。

  铃声响起,接线员拿起听筒,很不耐烦:接哪里?说清楚一点。话筒另一端传来沙哑的声音:您是总机吧,喂喂喂……线路已经被掐断。

  这是多年前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场景,而作为声音的二传手电话总机,如今永远消逝在时代的潮流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电话总机接线员是受到尊敬的职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方法,做梦也想当上“总机”。

  接线员大多是声音好听的年轻女性,打扮往往比较时髦。

  因为总机都是全天候值班,接线员找不到打发时间的活计,要就是打毛线,要就是打瞌睡。

  有时候深夜来电话,接线员显得有气无力,“哪里?到底是哪里?”

  由于电话难打,接线员慢慢地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发火。瞌睡惊醒了,于是全神贯注守着接收机,把自己想象成《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人物。

  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电话由建国初的磁石式、供电制电话交换机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纵横式电话交换机、80年代末期的数字程控式电话交换机,进而发展到移动电话。

  在电话还没有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老百姓打电话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那时的电话没有自动交换设备,得靠人工转接电话。电话打到邮电局的话务台,你要接通哪里,接线员根据需要把指定的插头插向被叫方的圆孔里,双方才能通上话。

  如果是市话,就把插头另一头插到被呼叫的用户上,再用手摇发电机,摇一下对面的铃就响了,双方拿起后就可以通话了。通话以后接线员要把这个时间记下来,便于计费。

  如果是打长途电话,事更多,需要一级一级的拨。上了年纪的昭通人老张对这些情景记忆很深:有时打电话需要花去一天的时间,由于通话质量很差,打长途电话常常把喉咙都喊破了。

  有的人为了打长途电话,接连几天都会泡在邮局。先挂到机上,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等接线员一遍又一遍往目的地呼叫,等待要找的人在“那边”邮局的电话总机“挂上”,才能实现两人之间的长途通话。

  那是一个“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打电话甚至可以比喻成还不如走路快,大部分县城和农村停留在“摇把子”状态。

  在电话出现100年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依然是那时我国老百姓的一个梦想。来了电话,总机就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声,接机后根据要求或叫人接听。打电话的双方都扯着嗓子喊,不然彼此听不清楚。

  为避免人们长时间在邮电局门口排队打电话,当时还出现了一种“挂号”业务。

  如果家里或单位上有电话机,就事先打电话到指定号码挂个号,报出需要接线的单位,有专人用笔记录下来,再由人拿着这张单子传递到邮电局,再去邮电局排队等待。

  当时电话普及率很低,很少有私人家装电话。各单位的电话号码都印在一本叫《某某电话号码簿》的书上,以方便打电话的人查找。

  1986年,昆明进入了一个电话事业发展增长轨道,单位电话数量逐渐增多,昆明市邮电局114查号台由此产生。

  到上世纪80年代初,通讯技术有所改进,出现了手摇式电话机。这种电话机上有摇柄,里面有一个小型发电机。

  打电话的人,先手拿摇柄摇上几圈,电流产生了,另一端的话务台上有个号牌掉下来。这就表示有人要打电话,话务员拿一个插头一插,就问“你要哪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开始有了程控电话交换机。1989年,昆明一改长期以来长途电话需要人工转接的状况,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直拨电话。

  一些人开始直接在家里安装电话,但那时安装电话是很贵的,家里有电话是身份的象征,谁家有电话,会觉得骄傲和自豪。

  但就算有钱也不一定好使,因为安装电话手续多,等待时间长,想装电话的人天天都去电信大楼排队,关系好一点,安装起来就会方便些。

  1992年,昆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号码由5位直接升为7位的省会城市,安装费用也开始直线下降,到了1995年,全省市话程控交换机容量突破100万部,家用电话开始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话、手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打电话再也不用经过“接线”“拆线”的人工交换过程和漫长耗时的等待,接线员这门曾经印着时尚标签的职业也变成了让人唏嘘的历史印记。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