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连接未联网的44亿人

2014-01-15 11:03:55   作者:曹智慧 姚海飞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不仅仅是经济因素

  尽管互联网渗透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仍然存在占比较为明显的未联网用户,这足以说明,在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其他明显因素的存在。“未联网”更像一个复杂的社会命题,受到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互联网“荒漠”

  人类虽然已经把LTE基站建到了北极圈和世界屋脊,海底光缆也已经将有人居住的各大洲紧密连接在一起,但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巨大的星球上,依然有很多人类居住的地方并未被网络所覆盖。这些互联网不能抵达的“荒漠”多数分布在非洲、亚太的不发达地区,但即便是在北美、大洋洲等富裕经济体,由于地广人稀,也仍然有一些偏远地区未能接入网络。

  要想让这些互联网“荒漠”区的人口能够接入网络,实现联合国倡导的普遍接入权,政府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出台专项拨款、政策优惠等资助措施来刺激运营商建网;另一方面,运营商也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网络覆盖方案,以尽快消灭网络覆盖盲区,将整个地球变成一个“连接无所不在”的数字世界,让全世界所有的人享受到联网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设施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不少贫穷国家,电力供应十分短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三分之二的国家缺电,85%的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力覆盖。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运营商要想实现网络覆盖,必须考虑采用可再生能源基站,或者采用极具创新性的网络接入方式,例如谷歌的气球互联网项目等。

  上网成本太高

  上网成本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因素,一般包括两方面:互联网接入成本和上网终端的成本。

  接入成本是一个与收入水平相关的相对概念。联合国的报告认为,只有当互联网接入价格控制在人均收入的5%以内,才属于人们正常的可负担水平,互联网才能够获得健康的市场供求,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接入互联网的世界。

  但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5%这一比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目前仍然难以实现。举例而言,有30个经济体的宽带接入成本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50%,更有甚者,在1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宽带接入价格比人均收入还要高。最夸张的当属非洲冈比亚,其宽带接入价格竟然超过本国人均收入的700%,如此令人咋舌的价格,显然已足以击垮该国普通民众对互联网的任何幻想和渴望。

  这意味着,互联网接入能力的提升和普及,有赖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有赖于运营商采用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降低接入成本和价格。

  相较之下,终端价格问题反而显得容易解决。近年来,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价格都在快速下降。例如在中国,低端智能机的价格甚至已经降到二百元人民币以内,这极大地降低了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门槛,已经成为促进未联网人群向网民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政府在这个领域依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欧盟等发达地区,政府会推出针对低收入人群的退税措施,以鼓励他们购买上网设备。

  上网技能缺失

  人们能否成为互联网用户,并非只受外部环境制约,其自身是否具备基本的技能也是前提条件之一。

  例如,部分老年人无法掌握电脑或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甚至有些人士受到身体状况限制而不能使用上网终端;再或者受制于文化水平太低,没有办法进行上网操作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这部分人群接入互联网的可行性。中国CNNIC的报告就显示,中国的非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或者年纪太大而不上网。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非洲,完全不识字的成年人超过三分之一,在贝宁、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甚至超过50%,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可能性也因此极为渺茫。

  为了让更多人具备上网技能,除了政府、运营商等组织需要利用社区、学校等机构广泛开展培训,终端厂商也应当提供更加简单易用的上网设备,同时应用开发商也需要加入进来,开发出交互更人性化的应用内容。

  自从iPhone诞生以来,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大大提速,随着iOS和安卓生态系统的逐步演进,推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智能终端的易用性不断增强,移动应用行业也空前繁荣,但无论是易用性还是人机交互,都有进一步开发和改善的空间。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