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管道
先说智能管道。智能管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是管道能力,第二是智能化能力。应该说第一点理解还是非常清晰的。不管是“四网协同”还是“LTE的大规模建设”,还是与业务及用户体验密切相关的“CDN”建设,作为运营商的本能,管道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一位大数据的专家曾有文章称“智能管道是个伪命题”,其中的重要论点就是管道不是稀缺的,对此表示怀疑。笔者认为即便传输管道不是稀缺的,但至少无线是稀缺的,频谱是稀缺的,要不然为何国外拍出频谱通常是天价?至少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可能随便用。
大家关于PCC(计费策略控制)的批评其实是与第二点理解相关。来自与流量经营的“价值增值”要求。按照字面理解及当初的设想,就是通过对公路上不同车型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来实现道路收费最大化。其实这一想法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手段上,PCC是以“管理”和“限制”为手段来实现价值增值。因此,几年前就开始了试点并推广的PCC,在现实中很少敢用。前期管道能力不具备的时候(EDGE和TD速度本身就慢)不敢用,将来LTE下的高速无线宽带时代也不一定敢用,除非只有一家有LTE。英国有家运营商EE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最早拍到4G拍照,最早运营LTE,就制定了一个“LTE用户流量资费更贵”市场策略,结果被OVUM某篇报告批评为错失良机的反面教材。
业支的专家给出的大数据方案其实是从“服务”的角度去实现“价值增值”,笔者非常认同这一结论。大数据更适合成为“价值增值”的手段,只是如何形成大数据能力,并开放合作实现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打破常规。
除大数据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流量灵活计费能力,也与“价值增值”密切相关。灵活计费能力才是真正实现“不同车型不同收费”的关键,而且符合客户的需求,定向流量、后付费流量、流量包转发等均是客户主动的需求。这不仅与支撑系统相关,更与网络能力相关。看看现阶段我们做了多少“后向流量包”、“定向流量包”就知道灵活计费能力的不足。从这一点看,中国电信的“流量宝”绝对值得其它运营商学习借鉴。
(二)开放平台
中国移动最早的开放平台是指为“MM”开发者服务的开放平台,从这次互联网大会的展示上看,现在依然如此。中国电信也在去年底发布开放平台战略,也构建这一实体平台进行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移动最早的MAS短信其实就是开放能力代表性应用,企业客户借助MAS机把短信能力内置到企业内部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
对于开放平台战略执行如何,在此就不做评价,让我们看看AT&T是怎么做的吧。
在2014年1月初举行的AT&T开发者峰会上,AT&T计划用五年时间转型成为一个以提供API服务为主的公司。事实上以Twilio、Amazon为代表的北美软件及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通过开放API服务的商业模式,给以AT&T为代表的传统运营商以极大的冲击。这里介绍一下Twilio,去年与研究院某专家谈到能力开放题目的时候,该专家就列出两个代表性公司,一个是美国的Twilio,一句话来表示就是“最接近运营商的虚拟运营商”,有自己核心网,与众多运营商有批发协议,通过自身核心网把众多通信能力集成形成API并发布,通过API调用量(或业务量)来收费,假如有企业需要语音、短信、流量、外呼等解决方案,根本不用找运营商了,找他们就可以。就如斯特拉与中国联通进行合作,实际上是斯特拉的网络合作商与联通合作,该网络合作商并非运营商,就是类似Twilio的虚拟运营商。
国内也有。在此次互联网大会某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有它的展台,叫“云通讯”,大家可以搜索或者了解一下。
AT&T为开放API战略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步是IT系统平台化;第二部是用18个月的时间把平台迁移到云计算基础设施;第三步是把所有业务迁移到以API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基于API的经营模式有三大要素:一是开发差异化、具备商业价值可计费的API;二是完备的自助服务和分级的付费支撑服务;三是可共用鉴权、用户许可管理及支付等平台.aT&T对外举办了数十场Hackathon开发者大赛来推广期API,其大赛的直接领导是公司副总裁,由此可见其推进API开放战略的决心与力度。
对比一下国内运营商的开放平台战略,谁的战略更像是战略?什么时候国内运营商先把众多自有业务按照API方式重构,才能真正对外服务吧。
(三)特色业务
总的来说运营商前几年的收入增长来源于话音与短信,从中国移动财报看,2013年上半年语音业务收入首次下降,短信收入下降还要提前两年,2013年短信总量也开始下降。最近几年运营商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流量。流量收入增长总有上限,未来三到五年,流量增长也会放缓或停滞。看看成熟市场(MatureMarket)就知道,国外成熟市场运营商很少与OTT厂商联盟,其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实现如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运营商一样,可以通过联盟促进数据流量的增长。可见未来如果没有业务支撑,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特色业务战略是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战略最直观的载体。
这次互联网大会一次对话中周鸿祎提出的互联网三个方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该说在物联网和云计算方面,中国移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方向清晰。不管是专网专号建设与储备,还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研发资源的投入,均目标清晰,其中物联网也即将看到收获。只是这两者与集客业务关联密切。
那么个人业务呢?笔者希望举一个地图/导航产品作为例子。大家现在都说百度地图很好用(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移动导航很不错,不是宣传而是真实体验)。百度地图用户规模很大,月活跃用户过亿,且成为除搜索外的最重要的一个入口。可是有没有想过,对地图产品而言,百度有什么优势?从某种程度上百度与中国移动一样,都是拿来主义,都是合作伙伴的东西拿来集成到入口中去。那么为何百度做的效果与中国移动不一样呢?多年以前百度地图体验一样不堪忍受。这里不再谈机制因素,也不想说百度业务一开始就是免费的,而中国移动手机导航一开始前向收费,也不想去谈百度有一个统一入口(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客户端就是一个入口)。只想说中国移动的导航业务从过去到现在均未能成为战略性的核心业务,也未能明确特色业务是什么,我们的特色业务战略更大程度上是对现实业务的承认,而不是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