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ABC”
双轮驱动下的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恰恰与当前城市居民的需求、城市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发展的规划结合了起来。
面向数字化转型,科技和信息化的力量是一股强大的使能和推进力量。
数字化转型是双轮驱动的, 包括业务和技术这两个方面,这两条路径是共存并且是并行发展的,是以业务驱动为核心、以技术驱动为辅助来推动一座城市的发展。

当人工智能技术(AI)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
- 场景一:用人脸识别实现上班打卡
- 场景二:用人脸识别进入园区和办公场所
- 场景三:如果在学校和教室的门口部署人脸识别摄像机

坚持“平台+生态”战略
打造智慧城市的“黑土地”
以山东省高青县的危化品保障为例,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高青在原有的危化品管理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高青县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华为的做法是第一步先选取了10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从中提炼出公用场景,然后基于业务驱动的架构(CBA),搭建并设计出一个开放且合理的整体架构。
我们从高青的场景中总结出来:整个智慧城市的业务需求对很多资源具有共性需求,这包括对物联网的需求,因此,华为构建了一个基础的平台,将数据汇聚,将能力开放,让上层的应用都可以使用这些能力,打造出一个城市肥沃的“黑土地”。

城市的数字化转型
需要从架构上进行创新
首先,我们以熟悉的智能手机作为例子,智能手机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丰富的软件功能,因此智能手机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众多的开发者在手机这个生态中尽情发挥,形成了一个基于健康生态的自然选择机制。
如果将一个城市的生态对比为一个智能手机的生态,城市的ICT基础设施就是手机的硬件,而城市的数字平台就是手机的操作系统,城市的应用系统应当百花齐放,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选择机制。
现代的城市千变万化,现在的用户需要敏捷、需要快速、需要创新。因此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从架构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创新链条越往下,创新投入越大,周期越长,只适合大公司持续的投入。而越往上层走,越要求快速、敏捷、丰富,要求发挥出全社会的创新力量,让各行各业以及不同城市间情况的巨大差异,都能在这一层的创新机制中得到解决。

郑志彬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EBG
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
应用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其选择机制不应在智慧城市的技术提供商,而应该交给用户,大家喜欢的、有价值的应用自然会得到广泛的采用,从而构建出具备生态形式的智慧城市体系,真正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