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见证北京12345呼叫中心的成长历程

--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热线——电话一天响了21000次

2012-11-23 11:13:38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评论:0  点击:


\

  11月4日,北京遭遇罕见暴雪,这天也是全市提前供暖的第一天。许多人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了,不约而同想到了“12345”这个号码。也因此,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热线12345在这一天里就响了21000次。

  张罡,男,38岁,现任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协调督办处主任科员。

  张罡已在这工作了12年,最早也是一名接线员。10多年来,他见证了12345呼叫中心的成长历程,记录下热线电话数量、内容的巨大变化。透过这些数据和文字,可看出这座城市的变迁。

  账本故事
  记账
  初期诉求
  多为自家水、煤、气、电

  张罡是在2000年到“北京市便民电话中心”工作的,当时他26岁。由于曾在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工作过几年,他比其他年轻人看上去更成熟稳重一些。那时候,北京市便民电话中心还设在市政府大院里,只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面有15个人工坐席,20多名工作人员三班倒,一天接七八百个电话。

  刚开始接电话的日子,每个接线员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喉咙干,嗓子疼。“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多喝水的习惯,每天杯子里泡点菊花茶或是胖大海。”

  那几年,市民们反映的问题多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比如家里的水、煤、气、电出了问题等。还有的人打来电话,是出于对12345这个原先的“市长热线”的信任。2006年9月29日,正在值班的张罡接到一位刘先生的电话。50多岁的刘先生,曾当过市劳模,可在1999年不幸患了前列腺癌,手术后还一直疼痛不止。受病痛折磨多次后,刘先生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拨打12345,他倾诉了很多的心里话。

  张罡一直耐心倾听,“可能因为我年龄大一些,能理解对方的心情。我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开导他。”张罡说,那种情况下,你是不是真诚,一下子就能听出来,“我跟刘先生聊的每句话都是真诚的。”挂断电话后,张罡主动联系卫生局,卫生局又协调医院。最终刘先生在宣武医院做了微创手术,折磨8年的病痛得到有效治疗。刘先生专门赶到市信访办,送来了“一个电话救我命、党政民心你传情”的锦旗。

  查账
  参政议政
  市民关注城市发展 古都保护

  随着电话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政府服务理念的加强,2007年,北京市在便民电话中心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号码仍沿用12345。这也成为当年北京市政府办的58件实事之一。

    “中心规模扩大了,变成了200个坐席,来了很多年轻人。”张罡说,这一年,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搬出了市政府大院,安家在朝外南小街附近的禄米仓胡同。也是在这一年,张罡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他仍和大家一起值班,但主要帮助年轻接线员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同时写一些总结材料。

  工作岗位的变化使张罡从更宏观角度看问题,他察觉出这些年来市民的来电不仅数量成倍增加,反映内容也有了很大转变。市民们参政议政意愿更强了,“有人关注公交月票改革问题,有人对燃气价格听证问题提出意见,还有的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古都风貌的保护……”张罡说,市民们的这些意见经整理后,及时上报给领导。“虽然不好具体说哪一些建议影响了决策,但一些问题的确后来出现了变化。

  市民来电的增多,也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大,即便是深夜,值班的人仍忙个不停。到了凌晨3时,大家都疲惫不堪,中心里有年轻接线员就利用15分钟的休息时间,跑到胡同里的包子铺去买几个包子。那时正是包子铺第一笼包子出炉的时候。年轻人回来告诉张罡,“包子热气腾腾的,特别香。吃过之后,瞌睡虫也就赶跑了。”长期的夜班,不少年轻接线员对胡同里许多商铺的作息时间都一清二楚。

  算账
  网络微博
  吸引年轻人新渠道反映问题

  如今,“12345有事找政府”的口号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12345”呼叫中心给市民留的第一印象就特别好,一般拨打后5秒钟就能接通,并且全都是人工坐席回答问题。

  张罡和他的同事又一次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亦庄,面积达8384平方米。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增加到300个,有700多名接线员,另外还预留了200个坐席的场地,确保12345一打就通。

  “如今我们中心,平均每天接到7000多个电话。我负责总结一段时间的电话记录,撰写报送给市领导的《市长电话要情》。”张罡说,他发现最近两年,市民们对提供生活质量、享受生活方面的诉求更多,比如不少人关注养老问题、堵车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前段时间,张罡就根据多位市民的来电写了一份要情,“主要集中反映的是早餐车问题,大家提到早餐车存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超时经营等问题,报上去之后,问题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

  记者昨天跟随张罡在12345新受理大厅里参观时,还看到一排座椅上标注着“网络受理”的字样。“我们年底就将开通官方微博,以后年轻人可通过这个新渠道反映问题。”张罡还说,他们现在就已经在各大微博上搜寻与12345有关的信息,只要发布内容里提到12345的,比如抱怨“我给12345反映的问题还没动静”这样的内容,他们会主动联系博主,核实情况,及时予以反馈。

  本报记者许前程 文并摄 J198 

  1987年  “市长电话”诞生,那时只有1个人工坐席,2名工作人员,条件简陋。
  2000年  更名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电话中心”,有15个坐席,20多名接线员。
  2002年  “便民电话中心”平均每天接1200个电话,全年接电话40多万。
  2007年  在便民电话中心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
  2011年  服务中心受理1982064件来电,处理需要答复的诉求就有48万件。
  2012年  服务中心人工坐席增加到300个,将来会增加到500个,确保12345畅通。

  记账人语

  12345的人 都得是北京通

    “这么多年,我很少直接与市民面对面,多是通过电话。但我知道,我这里就是政府服务的窗口,我也一直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注意形象。”

    “我们12345的人,都得是北京通。地理、文化、法律法规都要学,尤其是地理,哪个区有哪些街道都得熟悉。”      ——张罡

  账本评说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提高质量

  王传颂(北京市信访办信访督察专员):

  从最早的“市长电话”,到后来的“市政府便民电话中心”,再到如今的“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这背后体现的是服务理念的升级,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为所有来到北京的人提供无差别的服务。

  12345这个平台,可确保市民与政府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也可以说是连接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纽带,因为它可以汇集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从而帮助政府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百姓所需要的服务,这也是服务型政府要达到的目标。

  如今,所有在京人员不仅可通过拨打12345电话反映诉求,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年底我们将开通官方微博。将来,我们会进一步整合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的电话资源,形成合力;加快处理市民诉求的速度,提高处理诉求的质量。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