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运营商延续对抗思维 飞信衰败在所难免

2013-04-01 09:03:40   作者: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尽管中移动对飞信的未来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性的路径。但对此,业界并不看好,“既要守住围墙内,又要抢到围墙外”的对抗性思维和创新基因的缺乏,让运营商很难经营移动互联网的“小”生意。

  面对OTT业务不断分食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市场,电信运营商难免有些坐立不安,继与OTT厂商谈判谋求收费后,运营商又整合自有产品正面对抗微信等OTT业务。

  近日,中移动总部数据部召集互联网基地、国际公司、移动研究院等相关部门召开飞信业务重构专题会议。会议提出将飞信、飞聊两个产品合并、重构升级为融合通信产品。

  尽管中移动对飞信的未来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性的路径。但对此,业界并不看好,运营商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缺乏创新基因,更为重要的是,习惯了主导产业链的运营商在面对移动互联网冲击式,“既要守住围墙内的,又要抢围墙外”,由此带来的对抗思维限制了运营商的发展。

  某业内人士所言,基础电信运营商直接投放产品与受其服务的互联网厂商进行正面竞争,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思维。


 

  对抗思维下的产物

  2007年面对QQ的强势发展势头,中移动推出飞信对抗QQ,声称要抢占20%的QQ用户。

  虽然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凭借其PC与手机互通,短信与消息的无缝互转功能,并依托中移动庞大的网内基数,飞信发展迅速,至2011年中期飞信活跃用户数接近8270万。在国内IM软件市场,飞信曾跻身前三名。

  但在飞信的运营过程中,中移动运营互联网产品的狭窄思路暴露无遗,直到2012年,飞信才开放非移动用户的注册。

  在电信运营商的固有思维以及考核机制下,中移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应对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竞争。

  而在增强用户粘性、引异网手机用户的竞争中,飞信作为中移动的战略产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却没拥有良好的口碑,这为日后飞信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在与互联网公司同类产品的对抗中,飞信当时的优势在于“号码价值”——即使接收方不在线,也能够以短信的形式收到好友发送的消息。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带来行业革命性的改变,社交工具的丰富使得用户的选择更为多元。加之人们对手机号码的依赖逐渐减弱,飞信的优势不再。

  “以前我轻易不敢换号,主要怕好友找不到我,但现在我有那么多的即时社交工具,换号了在群里通知一下就行了。”用户小李的声音是目前IM市场的缩影,也是飞信衰败的前夜。

  代替工具的不断出现,飞信产品的缺点集中显现:无法跨网发送信息、信息延迟。越来越多的用户从活跃用户变成了注册用户。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