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业内人士认为,移动CRM市场是一片新兴蓝海,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理念上,新兴厂商没有PC端的包袱,市场反馈也证明了这点。比如,企业对传统厂商推出的移动端产品“没感觉”,新兴厂商如外勤365和纷享销客等的产品也有不足,但其“小、轻、新”的功能设计令用户体验相对较好。不过,相比传统厂商,新兴厂商的渠道能力较弱。
杨斌也坦言,新兴移动CRM厂商的线下渠道能力确实偏弱。
“付费模式、渠道模式和商业模式都是挑战。”对于新兴移动CRM厂商的前景,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此类厂商仅靠融资无法完全解决渠道问题,付费转化率的难题也取决于其未来能否嫁接更多的延伸服务和功能。
国内市场“刚刚起步”
近日,美国IT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称,2014年,全球IT支出总额将稳步增长至3.7万亿美元。同时,在终端设备、数据中心系统、企业级软件、IT服务和电信服务等五大类当中,企业级软件市场这项在今年的预期支出增长率最高,为6.9%,有望达到3210亿美元。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110亿元,预计今年的整体规模会在165亿元左右,2015年则有望突破250亿元。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在上述报告中称,从目前采用移动应用的企业比例、满足的业务需求以及主要应用的行业来看,国内该市场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发展前的临界状态”。同时,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上有多个角色,包括企业用户、移动应用开发商、移动中间件提供商、移动操作系统厂商、应用商店、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安全提供商、渠道商以及其他服务商。
上述业内人士直言,对于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市场,国内距离美国等国外发达市场相差了2~3年,国内才“刚刚起步”,国外已进入“鼎盛时期”。
该人士认为,国内市场的相关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其实已成型,不同类型厂商的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以移动OA为例,专注于移动端的厂商已把其当作独立产品销售,一些传统厂商却仍把它视作PC端产品的外延甚至随之捆绑式的“买一送一”,即使收费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与之形成矛盾的是,移动端产品必须有专门的开发团队,这就造成传统厂商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产业链方面,该人士透露,操作系统厂商基本已是Android和iOS的天下,前者较开放的系统更方便产品更新,后者偏封闭的系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产品升级难度。考虑到政府机关的应用需求,未来或将出现国产移动操作系统。
对于移动安全即安全提供商层面,该人士表示,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前者指BYOD数据安全策略,一般由安全厂商来做;后者则集中体现在运维阶段,如设备日常管理以及设备丢失后如何擦除数据等;目前,我国的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相对混乱,缺少安全层面的考虑。
激活市场需大企业搅局?
想在移动端分“蛋糕”的,并非只有传统的办公软件厂商和新兴移动厂商,行业大佬们似乎也开始有所行动:一边是百度老大李彦宏“隔空喊话”,一边关于腾讯低调“试验”微信企业号的消息不断传出。
对于微信企业号的功能猜想,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曾撰文称,它能为企业用户提供如在线会议、企业邮箱、内部工作讨论组和客户管理等移动OA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