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移动转售的2015:剩者不为王

2015-01-19 10:54:22   作者:宁宇   来源:百度百家   评论:0  点击:


  2013年5月17号工信部公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明确2015年12月31日试点截止。一年的时间里,工信部总共向四十余家民营企业发放了试点批文,到年底试点结束时,还会剩下谁?

  民企进入移动转售市场时的设想与规划,能否成为现实?

  虚拟运营商各有优势和资源禀赋,而国内的移动转售试点企业中,特点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四类:渠道型、行业型、互联网型、自有产品型;剩下的暂且归于“创新型”,因为实在没看懂他们想怎么玩。

  最初对虚拟运营商最有积极性的是渠道型企业,既包括苏宁、国美、天音、迪信通、爱施德这样的传统渠道,也包括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在他们看来,本来就是运营商的渠道,卖谁的卡都差不多,卖自己的170卡更合适!

  行业型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客户源,有的还通过提供行业应用捆绑了一批客户,比如长江时代、用友、海航、青牛等。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客户关系是现成的,在此基础上叠加移动转售业务,边际成本低,做起来似乎也不难。

  互联网型企业最厉害的武器就是互联网思维,他们有颠覆一切的勇气,大的有阿里、小米,小些如苏州蜗牛,这些企业在产品设计和业务体验都很有创意,客户反响也很好,甚至一些运营商淘汰的产品也能在他们手中起死回生,焕发活力。

  自有产品型的企业,比如做宽带的鹏博士,金融行业的平安、民生,传媒产业的星美,做移动转售时,不仅是资费价格的捆绑,更是希望实现多产品的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移动通信与众多的传统产业有了交集,未来趋势引来众多探路者一试身手。

  当民营企业们信心满满地走进移动转售战场的时候,并没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即使经过了2014年的洗礼,严酷的事实让转售商们了解到这碗饭不好吃,但未必真看懂了运营的复杂性。

  首先是成本。虚拟运营商的钱会花在哪儿?转售企业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开始是投入巨资建设业务支撑系统,具备开通放号的基本能力;然后资源要向基础运营商高价买来的业务,还要通过交叉销售或者资源补贴,才能让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把号放出去之后,到了运营和服务环节,还会有成本的压力。“放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局面,在2015年能否扭转?

  其次是规模。初期为做好运营准备,企业投入了大量的固定成本(比如自建计费和客服系统),必须要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把成本摊薄;而对于指望用转售概念在资本市场获取回报的企业来说,规模更是关键指标。然而,如果在大众市场与基础运营商一较高下,胜算几何?有预测说2015年底虚拟运营商总用户数可达5000万,个人觉得过于乐观——摊子铺得越大,花的钱越多,而未来要投入的成本更多。精于计算的民企知进退,更理性,如果用户数带不了收益的预期增长,还会任性地把银子砸向这个无底洞么?

  第三是时间。构建支撑系统、梳理运营流程、产品业务设计、具备放号能力,这些是虚拟运营商2014年的主要工作。另一方面,批零倒挂的压力,迫使移动转售企业陷入与基础运营商的苦战。虽然经过多轮谈判已经各方压力,批零倒挂的问题终于有所突破,但如今距离试点结束仅剩下了一年时间。可如何开展虚拟运营,大多数企业还没想好、没动作、没学会。到了年底,如何交代?

  如果只是时间紧,任务重,还不算最难受的窘境,现在对于虚拟运营商来说,关键还是在于:搞不清移动转售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民企跨界做移动转售,本来是希望在利润丰厚的电信运营领域分一杯羹,而今却落得靠补贴才能发展的境地;而数十家牌照的发放,使得牌照的价值大大缩水,资本市场不再为此激动,靠牌照炒作也难有建树。赔钱做移动转售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大规模放号,势必要继续投入下去,越是这样,转售业务独立盈利越不现实。而如果规模上不去,之前投入的巨大成本覆水难收。前期放号的转售企业已经骑虎之势,这更加重了那些观望者的顾虑:要不要做,怎么做,在砸真金白银之前要看前车之鉴;而时间和商机又不容许三思而后行,该出手时要出手。

  那么到了2015年底,会有多少转售企业留下来?本不愿做预测的我说说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