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产业联盟无踪,后向流量夭折是为何?

2015-02-04 10:29:10   作者:   来源:钛媒体   评论:0  点击:


  障碍3:是运营质量堪忧。后向流量业务是统一组织、一点支付的全网业务,与传统的两级运营体系间存在各种不匹配。

  从运营准备环节看,开通一项全网的后向流量业务,以中国移动为例,需要在全国近千台GGSN设备上配置数据,需要在31省进行支撑系统参数变更,需要每个省公司对客服口径和服务要求进行调整,理论上在上线前需要对每一个业务场景进行测试和验证。然而巨大的工作量与超紧到底进度要求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往往在运营准备工作并未全部就绪的情况下,业务带病上线。

  从计费结算环节看,对后向流量产生的话单,采集、预处理、计费、批价等模块都要进行针对性改造,数据信息需要在省公司和总部的多套系统之间交互数十次,才能完成业务要求。而这套新业务的处理流程是叠加在传统生产系统之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无论是向客户多收费,还是对商家收错钱,都会引发不小的麻烦。

  从售后服务环节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合作商家,都没来得及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流程,用户的投诉多是人工处理,效率低,甚至出现丢单漏单投诉无人理的情况。而且后向流量业务涉及众多部门和处理环节,即使找到了问题所在,要解决起来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我听到过不止一个客户经理抱怨:“做后向流量业务得罪了(集团)客户,以后再也不推这个业务了。”

  虽然困难重重,但后向流量业务还在推进,巨大的投入后也产生了一定回报。此时,我们更需要反思,为什么如此“叫好”的业务却身陷重围,能否以互联网思维让后向流量业务获得重生

  运营商不能按照前向收费的思路做后向流量业务,或者说要学会开展面对集团客户的运营。

  运营商做前向收费面对的是个人客户,因此在规则化基础上的精细化,对每一张话单、每一笔业务都要计算得清清楚楚。运营商的传统计费系统优势在于强大的并行处理计算能力,把清晰、明确的规则固化到系统中,由高性能计算设备自动处理;相应的,对规则的应变能力较差。

  运营商喜欢做加法,不习惯做减法;经常不断上线新业务,而对既有业务和产品不敢削减下架。所以在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过程中,运营商很难下决心进行颠覆性创新,经常只是对旧有流程进行微调,时间久了,规则越来越复杂、运营难度越来越大,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而后向收费面对的是集团客户,其商业协议往往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规则和需求很难固化。如果让运营商的传统计费系统支持灵活的规则变动,就好比让一艘超大吨位的战舰追着小舢板走“之”字路线,资源消耗巨大,也不可能跟上节奏。如果后向流量的计费是把不向客户收转移向后向商家收,那么运营商的资源消耗永远难比换来的收入。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小规模的、适应规则快速变化的支撑系统,配合以具备灵活运营能力的组织,来满足集团客户的个性化运营需求;而后通过契约制的方式,实现集团客户运营单位与传统运营体系之间的市场化结算。这样,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减少对传统的业务和运营体系的影响和干扰;另一方面赋予集团客户运营单位自主权,让他们得以轻装前进,开展简化、集约的运营,更好地满足集团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运营商体量超大,商家购买后向流量的费用与运营商的前向收入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所以如果只是盯着把既有收入从前向收费转到后向收费,那么后向流量业务永远无法成为运营商的主流业务。后向流量业务的目标是创造新的产业、产生新的需求、激活新的能量,抛开现在的成功经验和业务,后向流量才可能在涅盘之后,获得新生。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