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提速降价”带来的思考和行业反思机会

2015-06-01 10:35:04   作者:云晴   来源:飞象网   评论:0  点击:


  近期网络“提速降价”的话题成为通信信息产业的热门话题,各种不同的观点的碰撞激烈异常。与此相类似的案例有在2013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曾经提议创建覆盖全美的“超级Wi-Fi”网络,让用户随时随地免费接入因特网。该倡议当时就引起了旗帜鲜明的两派的讨论。以通信运营商为代表的一方对该举措持反对态度,而以Google等互联网企业为一方则更多的持支持态度。

  笔者认为:针对这一话题的讨论观点迥异非常正常,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通信信息产业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对流量的实质、流量的发展前景及流量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关系理解有差异。其中利益相关方包括到政府、基础网络架构投资者、基础网络建设者、应用建设者、运营商、各个专业行业用户、公共服务提供者等(在中国基础网络架构投资者、基础网络建设者、部分应用建设者、运营商的角色会重叠在运营商身上,但随着网业分离、虚拟运营的推进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推进通信信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事件会对利益相关方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再加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常常会导致引起各方不一样的反应。况且,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凯撒曾说过“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更有甚者,各种基于不同立场媒体的推波助澜,造成针对事件的讨论偏离专业方向而进入情绪的宣泄——这并无助于合理结论的得出。简单地将“提速降价”作为讨论流量或是带宽是贵是便宜,无疑可能让讨论偏离行业合理发展及行业合理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向。尝试将这些差异展示出来,寻求多方能够认同的发展方向,寻找各方的正确认识和相互理解,探究各方应该采取的举措,可能是“提速降价”这一讨论给行业各方在这一发展时点最好的契机。

  以下我们可以分别站在从政府、行业管理者、电信运营商及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政府:

  发展国家宽带战略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达成共识。不但是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从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都提出了各自的国家宽带战略,以及在此战略之下的具体愿景和政策。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每10%的宽度渗透率能够带来1.38%的经济增长率,这与其它电信服务相比而言都是属于很高的。McKinsey的研究则显示10%的家庭宽带渗透率将带来0.1%到1.3%.的GDP增长。作为国家战略的计划需要有强烈的整体感,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截止到去年年底,全球110多个国家已经公布国家宽带战略或者行动计划。

  从追求经济发展为国民带来福祉的角度出发,政府具有强烈的建设国家宽带战略意愿。然而落实到技术层面,政府至少需要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

  从目前各国国家宽带战略的制定情况和实施经验看,值得考虑或者关注的问题有:

  1.政府如何协调多方利益诉求,达成合理的的愿景,尤其需要关注主要建设方的积极性;

  2.如何合理利用在宽带提升、流量普及方面的带来的良好技术信息环境,实现对经济的刺激;

  3.如何制定合理的法律框架,界定好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4.如何通过技术趋势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合理的网络、应用发展计划;

  5.如何将宽带资源能力与学校、研究机构、医疗等专业机构的需求结合起来,带来社会效率提升的落地;

  6.如何提升农村和非发达地区的宽带能力。

  在美国已经实施的国家宽带战略——连接美国(nationalbroadbandplan)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首先制定一系列明确而符合国家实际的目标:目标一,到2010年保证至少1亿美国家庭应能使用平价宽带,实际下载速度至少达100Mbps,实际上载速度至少达50Mbps。目标二,美国应在移动创新上领先世界,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拥有最快和范围最广的无线网络,每个美国人能够接入得起宽带服务。目标三,每个美国人都应能获得强大的宽带服务,在选择订购时具备相应的手段和技能。目标四,每个美国社区都应能获得至少1Gb/s的宽带服务,从而为学校、医院和政府大楼等机构提供支持。目标五,为确保美国人民的安全,每个急救者都应能使用全国范围内的无线、互通互操作的宽带公共安全网络。目标六,为确保美国在清洁能源经济上领先,每个美国人应能使用宽带实时跟踪和管理其能源消耗。其次充分考虑了基础网络架构和各个行业的结合,确保不是“为了流量而流量”或是“为了宽带而宽带”,而是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落地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在医疗、急救、教育等方面规划了宽带的用途和发展愿景,同事考虑了和新能源发展的结合。这样一来,战略真正落实了“把宽带网络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思路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相匹配”的思路。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路下,该战略真正超越了电信通信行业形成了一种国家高度的战略。大量社会资源整合其中,社会的发展愿景与该战略形成了有机的结合。第三考虑了国家海量资源的投入。为实施该战略美国建立宽带扶持基金,其政府对宽带的财政支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美国在《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中设立的72亿美元的宽带发展基金,另一部分是每年征集的普遍服务基金。美国72亿美元的宽带刺激计划中的NTIA(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的BTOP(宽带技术机遇项目)宽带项目,已投资40亿美元用于233个BTOP计划。全世界144个发展中国家,有99个提供电话普遍服务,有36个提供宽带普遍服务,用发达地区补贴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在各部门各类涉农政策中,对农业机械、农资、农药、化肥等都有优惠或政策支持,唯独对农村宽带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单纯依靠运营商或是互联网企业的投入,想要达到“国家战略”的要求会存在一定困难——部分主体具备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但同时需要考虑作为企业的盈利目标。

  行业管理者:

  “网络中立”是行业管理者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行业监管者的意识形态又会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美国非常重视构建自由开放的市场竞争体制,因此在美国管制政策的设计对行业垄断的打击作用是明显的——也就是非价格性的行业壁垒基本上都会第一时间采取“拆除”的思路。然而电信行业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又让这种管制思路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态。国家需要通过高速网络建设保证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但又不能够对运营商做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安排。在管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美国的管制者倾向于对占据垄断地位的运营商实行更为严厉的管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有点像站在工会或是雇员一方。欧洲则不同,欧洲的管制政策更倾向于“功能分离”,主张建立或取消有线电话公司对有限宽带设施的出租义务,以此限制在互联网上层的垄断延伸。所以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更倾向于这样的意识形态:保护好雇主的利益就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体系上保证了雇员和工会的利益。因此对网络中立这个问题,同样需要两面的视角。

  事实上对网络中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乏其人。例如诺基亚CEO拉杰夫?苏里认为网络中立将阻碍一些未来技术的发展,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和远程家庭医疗保健服务等。持这一观点的还有Verizon高级副总裁MichaelGlover。他称FCC的决定可能给消费者、创新者、投资者均带来不确定性。“历史会证明今日的决定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依据是:作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资源“带宽”如果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的话,原先投入大量资源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优化客户流量消耗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就会失去动力。又例如实际运营市场中的“互补外部性”,即垄断企业如果企图延伸它在一个市场的垄断(宽带接入的物理层市场)来控制一个互补市场(宽带应用和内容市场),在理论上所获得的总利润,不比这个垄断企业在不受监管条件下出售垄断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更多。这就会刺激宽带接入提供商努力加强自己宽带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以便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为之获取高价。如果这一理论成立,我们可以看到,宽带用户实际上能够从“网络中立”中获利甚微。

  从管理机制上而言,通过网业分离可以进一步完善委托—代理机制,明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目前,我国主要基础电信运营商仍然为国有企业或国有股份绝对控股企业,没有建立完全的委托—代理机制。如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权所属关系不明确,电信企业就无法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监管部门所兼备的市场投资者和行政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也无法分离。因此,在我国国情下,国家应该明确其单一投资者的角色而不应该以任何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也就是说,业务分离出来以后,从事业务竞争的企业应该弱化非市场性的竞争壁垒(国家的角色更为弱化)。从实施技术角度而言,行业管理者需要界定好基础网络层次、业务层次和内容层次;其次,在不同层次上根据监管对象采用不同的监管手段,以确保业务应用层面上的充分竞争。同时行业管理者需要关注行业社会性管制,即要给消费者营造一种安全、健康、环保的环境,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种明确好各方角色、在市场环境调节下实现的网业分离,或许才能够避免单纯在形而上层面上对“垄断”的讨论。

  电信运营商:

  电信运营商这个术语的表述实际上不太够准确。但在当前中国电信运营商确实身兼基础网络架构投资者、基础网络建设者、部分应用建设者、服务提供商多个角色。而电信运营商在多年纠结于话音下降和流量增长的剪刀差后,或多或少形成了两种看起来矛盾却共生共存的理念。

  一种是对应用层面的拓展信心不足,认为网络建设和网络质量提高只不过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做的再好分到收益大头的还是OTT企业;另一种是在流量经营领域依然期望能够在像在传统业务领域一样在价值链上占据主导地位。照成这样认识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在于运营商对互联网应用的流量价值认识可能存在误区。而第二个认识误区,对运营商在与产业链的合作的合理定位非常不利。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