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上,李德明理事长强调,近年来,“骚扰电话”扰民现象饱受诟病,许多手机用户几乎隔三差五就能接到各种“骚扰电话”,令人不胜厌烦。可以说,“骚扰电话”扰民现象已让许多手机用户不堪其扰,叫苦不迭。
整治骚扰电话无疑是一场持久战,也是通信行业的顽疾之一,既需要监管部门大力推进,也需要行业自律的有效支撑。省内呼叫中心企业是治理骚扰电话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郑重强调,本次自律公约签约仪式是贵州信息通信业向全社会发出的“铭志”——全省呼叫中心业务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造行业整体的诚信形象,依法促进和保障我省呼叫中心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信管处处长夏克代表监管部门对此次签约仪式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除了加强行业自律,对防范骚扰电话还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管透传,确保骚扰电话溯源可查,基础运营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二是管平台,注意甄别呼叫中心业务与外呼业务的区别,严查营销类骚扰电话;三是管码号,对在用的码号加强核查管理,确保合规使用码号;四是管专线,依法依约处理拨打骚扰电话行为,同时推动工信部出台呼叫中心平台外呼标准;五是管标识,推广运营企业“谢绝来电”平台建设和使用,便于用户选择接听,提升服务水平。
自律公约的制定适时地响应了工信部信管〔2020〕81号文件指出的要求: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为呼叫中心业务经营者提供接入服务服务前,应当认真核验其营业执照、许可证、码号证书、号码备案信息等材料以及业务方案,并留存记录。对于存在信息不真实不一致、未获得许可证码号证、使用用户号码、擅自改变号码位长、开展商业电话营销等五类情况之一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一律不得为其提供接入服务;要核查清理语音专线、“95”“96”“400”“106”号码等资源使用情况,建立相关资源台账,动态巡查更新;加强资质审核,严格核实资源使用用途,督促客户不得将办公自用电信资源用于经营电信业务;明确约定通信资源和业务使用规范要求、用户违约责任,增加骚扰电话拦截和处置相关条款,明确呼叫频次限制和骚扰电话举报处置措施;完善骚扰电话举报处置机制,强化考核监督。签约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不折不扣落实接入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参加了本次自律公约签约仪式的企业承诺:呼叫中心业务经营者严格控制呼出,禁止拨打商业性营销电话或为拨打商业性营销电话提供便利;不得通过转接平台等任何方式违规更改、隐藏电信业务接入号码;合法合规获取使用回访用户的相关信息,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自觉遵守行业自律,共创和谐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