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所有恒星一样,太阳本身就是个巨大核反应堆,核心由氢气和氦气组成,透过核融合反应将氢转化为氦,这种能量会产生向外推力。 但当所有氢都变成氦,太阳不再能产生足够能量抵消向内引力,于是核心开始向内收缩、加热至足以将氦融合成碳的温度,氢融合反应则迁移至恒星外层,最终太阳向外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核心坍塌并扩大外层。
变成红巨星的太阳也会吞没附近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然后持续燃烧数十亿年直至冷却成黑矮星。
理论很饱满,现实很骨感,之前我们还未看到任何恒星以这种方式吞噬行星的数据,直到最近,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团队终于观察到此过程早期阶段。
观察对象是名为ZTF SLRN-2020的类太阳恒星,位于12,000光年外,史维基瞬态设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ZTF)发现这颗恒星在10天内亮度增加100多倍,接着又再次变暗,第一条线索于是出现在天文学家眼前。
团队继续检查NEOWISE太空望远镜收集的红外数据,发现在ZTF检测到增亮之前,这颗恒星已在红外光下持续发光长达9个月,事实上至今仍可见,最可能的情景是ZTF SLRN-2020已膨胀,并在数个月内吞噬了系统中1颗比木星质量大1~10倍的气态巨行星,导致ZTF观测到突然变亮。
该事件也预计喷出约 33 倍地球质量的氢、三分之一地球质量的尘埃,也许很久以后,外星人会从远处目睹地球末日,以同样的好奇心看待这件事。 新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