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NGN

综述:NGN箭在弦上

2004/09/01

  据权威预测,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扩容NGN网络,软交换市场将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中国从2001年7月正式启动NGN实验项目经过探索,逐渐步入规模商用的时代。NGN的发展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一触就发了。在NGN的发展链上,设备制造商的态度和见解对NGN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聚集了多家著名企业的产品经理,共同讨论了NGN的发展。

  作客嘉宾:

  华为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软交换产品总经理黄达斌

  烽火通信NGN产品部总经理晏宪华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爱立信

  1.《通信世界》:我国引入NGN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NGN产业是否成熟,实验、商用情况怎样?

  华为:我国NGN技术经历了三年多的试验与商用部署,其产业化进程已呈现出大规模、高增长的态势。这表现在国内NGN试商用网络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运营市场上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

  从2000年开始,国内五大运营商就开始了NGN的调研和试验。目前,中国电信、网通分别建设了二十多个NGN试商用网络。联通也在四川、江苏等地建设NGN试验网络,卫通也建设了覆盖全国的NGN网络。与此同时在香港,和记、数码通、润讯、香港宽频等运营商也纷纷建设了NGN网络。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移动也采取软交换技术组建了覆盖全国三十一个省份的一级汇接网络,网络容量近百万端口。这些应用都标志着NGN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规模商用的进程已经展开。

  作为NGN商用的领跑者,华为U-SYS系统在国内已经有超过四十个商用网络。不少重要的商业应用都采用了U-SYS系统,例如上述电信、网通的多个商用网络、卫通全国NGN网络、中国移动汇接网络、以及香港和记、数码通、润讯等NGN商用网络等等。

  另一方面,目前以NGN网络为基础的运营商业模式也逐步成熟。一是针对流动人口和大众市场的语音盈利模式,特别对于新运营商,可以利用NGN建设周期快、设备配置灵活等优点,迅速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预付费以及IP超市等业务。例如,华为承建的中国卫通NGN骨干网,规模是全国最大的,覆盖了近200个城市。借助于华为的U-SYS系统,卫通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发展了1500万用户。

  二是针对企业通信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借助NGN的多媒体能力和开放的业务接口,提供分组话音、即时消息、点击拨号和传真等新业务,切入利润丰厚的企业通信市场,既把握了用户市场中的价值客户,又利用企业大客户的辐射能力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深圳电信承建的国内首个NGN跨域集团用户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网络覆盖深圳和杭州两地,从2003年10月开通以来已有近20000用户。

  三是增值业务组合的商业模式。运营商通过细分市场、分析需求,发展合作的内容/增值服务提供商,提供差异化的增值业务,快速达到盈利。例如,四川网通“新易网”利用软交换技术,针对市场进行细分,实现对全省21个地市、8500万人口的覆盖,针对集团客户、中小企业、住宅用户、流动用户提供不同业务组合,现在发展用户已超过3.6万。

  中兴通讯黄达斌:软交换技术已经在全球众多的运营商网络上得到应用,在国内,也已经开始在运营商的网络上进行了商用。中国电信2002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测试,对于各个厂家的软交换设备在多个重点城市进行了商用实验;中国网通集团的原网通控股公司作为新兴运营商的代表,积极的探索软交换的使用,和中兴通讯合作开通了国内第一个软交换商用网,迄今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市进行了软交换网络的覆盖;另外铁通、联通等运营商,本身缺乏接入网资源,在进行了相关试验测试之后,开始了软交换的商用之旅;中国移动利用软交换技术合理进行骨干网的分流等,都显示了软交换技术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阶段。另外全球多个运营商也已经开始了软交换的商用网建设。

  烽火通信晏宪华:NGN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应用能力上讲,可以说已经比较成熟,并且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诸多的试验网工程所验证,不仅仅是试验网,商用网也有很多已经建立起来,比如,日本就宣称其软交换网上已经有400万用户,实现了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从这些情况来看,软交换实际上已经步入了实用化阶段。

  上海贝尔:Alcatel最近为中国的某个运营商建设了一个NGN项目,其中就利用了NGN技术将以用户为核心的业务提供给了数家拥有分散办公地点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不断有员工变更办公地点的企业。该运营商利用NGN技术提供IPCentrex(局端IPPAX)业务。使用IP Centrex业务的企业拥有覆盖所有办公地点的统一的编号方案,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内部短号与员工进行联系。这是NGN技术成熟的应用。

  爱立信:全球NGN产业成熟的进程处于回暖阶段,传统电信运营商通过前几年的紧缩投资规模逐步缓解了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配合经济的复苏和消费者对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提高网络运营效率降低OPEX和催生新的业务需求。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在NGN产业发展上的配合协作更加紧密有实效。

  可以肯定的是软交换将首先在Transit(长途、汇接等)层面全面替代PSTN,包括在固网和移动网。还有就是满足本地网宽带综合接入侧的增值业务需求(例如交互式IP语音视频业务,IPCentrex业务等),这种转变已经在世界其它运营商处实现,证明是切实可行,节省运营成本的。未来业务提供层面上传统智能网方式和软交换应用服务器方式都有各自用武之地,融合起来也不难,所以没有必要为了配合固网增收而对传统智能网过度投资。NGN网络通过和传统智能网的互通,在业务提供上将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这两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对方网络的资源和业务提供的优势,通过本身网络来实现业务还是利用对方网络资源来实现业务,要根据具体的网络配置、业务种类、技术成熟度和用户类型来确定。

  现在关于固网与移动3G网络的融合是一大热点,这当然也固网运营商获得3G业务牌照后的网络建设的需要。相对于核心网网络平台的融合,我们推荐客户先在业务上实现网络的融合,然后在保护现有固网话音收入,平滑引导消费者使用习惯和运营模式转换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业务迁移与平台融合。比较理想化或独特的设计如果不能带来新的合适业务就往往不能带来预期的效益,可能会被竞争对手通过其它技术手段实现同样的业务配合一定的市场战略来打败。

  2.《通信世界》:软交换技术在实验、商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华为

  中兴通讯黄达斌:软交换技术在商用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以及和其他厂家的互连互通等问题,还需要多个厂家以及运营商等联合起来共同解决。

  烽火通信晏宪华:从技术层面上说,软交换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善,这些工作不仅仅关系到软交换系统本身,还关系到承载网络,比如在大规模组网下的服务质量保障、路由效率、安全性保障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环境来检验各种方案的确实有效性,而且,其中一些解决方案明显是受当前网络现状的制约而不得不采取的过渡型解决方案。

  归根结底,软交换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三个字:“电信级”。电信级的设计不仅仅要求软交换的架构和相关的协议满足电信级的可靠性和扩展性、易维护性,而且需要在产品设计上满足电信级的各方面要求。举例来说,业界当前所关注的承载网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属于电信级的可靠性问题,而大规模组网的问题则属于可扩展性问题。业界对于产品设计本身的一些问题则没有太多的谈论。不可否认的是,至今来说,PSTN网络所具有的完善的供电体系、线路维护、故障监测等功能要移植到软交换体系中来如要面对诸多的革新挑战,这些挑战是软交换应用过程中必须面对的。

  3.《通信世界》:作为通信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企业,到目前已经作了哪些工作?

  华为:从全球角度来看,NGN的商用化势头也很令人瞩目。作为下一代网络系统商用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华为的U-SYSNGN系统已服务了全球二十多个电信运营商,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地区部署了超过70个NGN商用网络。在海外,U-SYS为文莱电信建设了全新的固定网络,全面替代其传统PSTN网络;英国EEscape(原英国电信控股公司)采用U-SYS建设覆盖全英国的VoIP话音网络;U-SYS为香港和记建设多媒体业务网络,全球率先实现和3G网络的视频互通;在法国,U-SYS为第二大固网运营商NEUF提供话音、数据、视频相融合的综合通信网络。此外,U-SYS系统还在美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广泛商用。

  中兴通讯黄达斌:中兴通讯和中国网通集团的原网通控股公司合作开通了国内第一个软交换商用网,迄今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市进行了软交换网络的覆盖;中兴通讯的软交换网络设备还应用在罗马尼亚、香港、菲律宾等多个运营商网络上。

  烽火通信晏宪华:针对大规模组网下的服务质量保障、路由效率、安全性保障等方面,烽火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上海贝尔:Alcatel公司的NGNOPEN(OpenPath to Enhanced Networking,迈向增值网络的开放路径) 方案基于一整套标准的构件,可以生成以用户为核心的一系列电信业务提供给商业用户,同时还可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宽带娱乐业务。

  4.《通信世界》:NGN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目前商用网也有建立,哪全球性的大规模采购将会在何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华为:从国内、国外运营商测试、试商用以及商用的情况来看,NGN的规模商用其实已经准备就绪。一些重要的技术问题,例如承载网QoS、安全、NAT穿越等问题,也已经有成熟的解决方案。NGN解决方案规模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经过试商用和商用的检验,事实证明完全符合电信级的要求,目前华为承建的文莱JTB、中国卫通、深圳电信、四川网通等网络用户数量达到了数万到数十万,运行稳定。

  中兴通讯黄达斌:软交换技术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门新技术,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些因素还需要重视,如软交换设备处在数据网络上所引起的设备安全性问题、接口的标准化问题,业务的发展问题等;随着IP网的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加之软交换设备厂商的不断对于设备安全性的考虑,相信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另外随着软交换市场的不断升温市场的不断培育,软交换的业务应用将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们也越来越切身感受到软交换带来的丰富业务.但是发展的速度、可持续性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制约;分析原因,挖掘根源,提供软交换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合理的导向,将会使软交换技术进入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未来必将会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软交换新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通信方式的转变。

  烽火通信晏宪华:对于软交换的应用问题,我有几个个人观点:

  首先,软交换技术的商用与技术成熟程度相关联,但是不是严格绑定。大家都很清楚,IP技术至今仍在完善之中,但是其应用的广泛程度已经足以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而RPR技术也是在商用之后才进行的标准完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前,软交换技术的框架和大部分的实现细节均已明朗,具备商用条件。整个软交换体系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在特定的应用场合之下才出现的,这些问题会随着软交换部署而逐步解决。

  其次,软交换技术的商用前景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对于电信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PSTN运营商,在软交换问题上有着选择的难题。以往注入巨大投资建立的完善的PSTN网络无法在一夜之间弃置不用,这些运营商在软交换发展的初期必然采用紧跟踪、慢部署的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当前,传统的PSTN运营商的这种策略必然会对软交换的商用化进程带来影响。不过,在竞争压力等多方面的推动之下,传统PSTN运营商将迈开大步赶上,最终为软交换的大规模商用提供更大的加速度。

  全球性的大规模采购不会是一个陡然发生的事情,结合目前国内各运营商在软交换建设方面的态度和行动,我们预计对软交换设备的采购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单独操作趋于集团选型采购的渐进的过程。

  爱立信:最近这两年NGN的发展平缓症结在于市场需求不强烈,规模部署的技术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缺乏足够高性价比的应用使NGN的投资风险加大。只要传统的业务还有足够的成本空间来支撑运营,现有的传统运营商就不愿意使用NGN来替代现有的PSTN网。只要缺乏竞争性运营商进入,NGN就缺乏投资的动力。

  全球性的大规模采购必定是由需求市场的发展来驱动,NGN技术的成熟是其前提也是大规模部署带来的成果。爱立信认为微观上不确定因素较多,具体时间应该在两三年内但不是爆发性的。我们认为中国非常有潜力成为NGN发展的领导者。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也预示着NGN在中国不是“这边风光独好”而是与世界潮流一致。传统电信运营商在NGN网络架构技术上有趋同的方向,采用世界主流的成熟的技术基础上突出市场细分和业务创新。

  关于NGN发展中的问题以往相关的论述比较多且大多聚焦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在此想补充的是NGN在中国的发展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例如监管体制,经营战略,组织架构的差异性都是需要重视的。原有的固网业务运营商在建设NGN的时候其运营模式组织结构等是否也要适应“软交换”化,新的组织架构如何兼容对原有网络的运营需求?运营商通过总结近十多年以来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从各方面改革以适应网络未来的发展和市场开放的趋势。还有在现阶段运营商不宜为了开发特色业务而采用非主流专有标准增加业务风险,比较现实的是利用主流方案通过小规模试用依据市场反映来探索哪些业务是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加强快速响应市场和实施能力。同样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在那些方面实施监管是更加科学也值得探讨。

  5.《通信世界》:作为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资深企业,在该领域的情况怎样,在标准、产品、服务、业务开发等方面有哪些举措?

  华为:标准方面,华为是国际电联的专题NGN组(FGNGN,整合了以前的SG13/11/16),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3G标准组织3GPP和IETF等主要NGN标准组织的重要成员。在国际电联最近一次的NGN会议上,我国共有24篇文稿提交,其中华为就有16篇。近几年来在NGN领域华为一共四十多篇文稿被ITU-T接受,是中国公司中最多的。

  除了提交文稿数量多、质量高以外,华为在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也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NGN领域中备受关注的QoS和安全方面,华为和中国电信合作提出的“IP电信网”(IPTN)的概念得到ITU-T批准形成Y.1291标准。此外,华为还担任了《TRQ.IPQOS.sig.cs1》、《(NGN-FG)Y.NGN-FRA》、《(NGN-FG)Y.123.QoS》、《NGN-FGY.e2eqos.2》等多篇标准的起草人(editor)职位,以及SG11组Q8课题以及FGNGNWG4的大会报告人(Rapporteur)职位。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针对NGN规模商用对运营商在网络形态、运营支撑、业务拓展甚至是流程变革等方面的全新挑战,华为也提供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为运营商规模运营NGN网络提供了支撑。例如,在运营支撑方面,华为和运营商一起针对NGN的网络特点,开发了“NGN用户电子营帐系统”,大大提高了NGN规模放号的效率。在业务拓展方面,华为与运营商密切配合,一起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对NGN的业务能力进行针对性的组合和包装,提高新业务的市场导入速度和接受程度,加快NGN业务的拓展。对于NGN带来的运营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变革的挑战,华为也提供结合全球最佳实践和华为自身积累的流程组织变革咨询服务,帮助客户适应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迎接NGN规模商用的挑战。

  中兴通讯黄达斌:协议的标准化问题:中兴通讯目前所有的协议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没有增加私有的协议,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互连互通测试中性能比较好,并积极参与了国际国内软交换协议架构等多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协议的完善不仅需要国际ITUT、IETF的制定,还需要信产部统一进行国内的标准制定,使得多个厂家设备之间的互通变得畅通起来。

  设备的安全性问题:中兴通讯对所有的软交换网元设备提供和认证接入码,上电之后或者启用服务后,只有通过认证的设备才可以接入网络中;另外在SIP、H.248等协议中都增加了安全认证机制,从而降低设备接入安全风险。

  业务平台的开放性问题:中兴通讯提供的标准PARLARYAPI接口就是符合国际标准的ParlaryAPI规范,真正满足业务开发商进行业务的自主开发。

  远程供电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智能终端和IAD设备,都是由本地供电,如果停电,则电话终端就不能使用。对于该问题,由于牵涉的层面较多,包括数据网的供电问题,中兴软交换目前采用了局域网供电的方式,通过五类线的4/5、7/8线对为用户的终端设备供电,而数据利用其他线路对传送。

  烽火通信晏宪华:作为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资深企业,烽火在研发、生产、工程、服务等各方面都有着强大的支撑体系。

  目前我们推出的NetSwitch软交换系列产品体系涵盖了从业务应用层、核心控制层、媒体传送层到边缘接入层的所有层面,可为公网运营商提供完整的面向全业务网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针对专网的一些特点设计了面向专网的解决方案。我们的设备在技术上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东西,比如私网穿越技术、对信令处理能力上都在业界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多个省份、多个运营商进行部署,并参加了多次与各大软交换厂家设备的互联互通测试,均取得了良好的测试效果,获得好评。

  像软交换这样的系统,软件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运营商来说,对这样的设备的维护管理比一般通信设备更加复杂,因此运营商对于厂家的售后服务是相当重视的,烽火有着十几年销售和维护通信系统的经验,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总部(武汉)——大区——省会三级服务体系,在全国拥有30多个办事处,工程服务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如此强大的售后服务力量可为运营商软交换工程的部署和维护提供坚实的保障。

  上海贝尔:最近,Alcatel和英国电信合作推出“BluePhone”项目。该项目将率先在欧洲为用户推出单机单号业务,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项完全基于NGN的融合移动和固网的电信业务将使用户能够利用一部终端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之间的漫游服务,并享用一系列融合的宽带业务。

  爱立信:爱立信的Engine下一代多业务网络系统是经过大规模商用验证的系统。目前全球已有33家运营商选择了Engine,同时有25个网络已经投入商用服务,其中既有英国电信BT,美国MCI,瑞典TeliaSkanova,澳洲电信Telstra,Vodafone信、Hutchison和黄和中国网通等主导运营商,也包括挪威Tele2,意大利Edisontel,瑞典Citylink,北欧SongNetworks,英国Your Communications,葡萄牙Energis Polska和英国Commensus等非主导或新兴运营商。从应用来看,这些商用案例包含了本地局应用、中继局应用(汇接、长途、关口和国际局)和多媒体业务,应用的层面非常广泛。

  爱立信的ENGINE解决方案,总体上采用了3GPP定义的网络架构,与爱立信3G网络解决方案使用统一的业务网络和相同的核心网络等,为将来3G的引入,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爱立信是3GPP的领导者之一,也是最早将IMS从移动网络搬移到有线网络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ENGINE和爱立信的3G移动解决方案共享同样的业务网络,为固定、移动融合的业务提供支持。这个业务网络采用了3GPP所定义的开放网络结构(OSA),以业务支撑服务器(Service Capability Server)NRG、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以及SCP构成统一的业务网络。业务网络和控制网络之间采用标准协议,使得新业务的引入更加灵活方便,也减小了在业务引入时对控制层面的影响。

通信世界网(www.cww.net.cn)


相关链接:
对NGN技术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2004-09-01
如何看待下一代接入网 2004-08-31
综述:NGN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应对原则 2004-08-31
专家四方谈:建立适合NGN发展的新监管体制 2004-08-31
分析:NGN在中国大规模商用的条件成熟了吗 2004-08-31

分类信息:     文摘   技术_NGN及软交换_新闻   技术_NGN及软交换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