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移动增值

计世网:十大通信增值业务掠影

2005/10/18

彩铃:把耳朵叫醒

  2004年,一个叫作“彩铃乐翻天”的节目,让人们渐渐记住了这样一些名字:“吾酷”、“醉流行”、“乐乐”、“手机小强”……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叫醒耳朵”的彩铃革命。有了彩铃业务,人们在打电话等待接通时,听到的将不再是单调且千篇一律的“嘟……嘟……”般回铃提示音,而是用户事先定制的具有个性化的音乐、音效等。

  彩铃乘创意东风

  对于一条彩铃来说,创意是它的灵魂。

  小四、小宝、夜千,三个有着30岁“高龄”的大男孩儿加在一起,就是彩铃圈里大名鼎鼎的制作组合“吾酷”。《老狼请吃鸡》、《波斯猫》、《赚钱啦》、《123接电话》……这些逗得你忍俊不禁的怪声音都出自他们之手。有人评论“吾酷”的作品开创了彩铃无厘头搞笑的新纪元。搞怪的段子配上滑稽的音效,叫醒了无数人的耳朵。作为三个专业音乐人,触电彩铃对“吾酷”来说是一种创意的碰撞。

  “彩铃的创作完全是随性的,唯一的原则就是先把我们逗笑。‘吾酷’有个动机本,平时聊天的时候说到好玩儿的笑话,哥儿几个一听乐个不停,就得赶紧记下来,就可能生成一条好玩儿的彩铃。”

  简单来说,一条彩铃的产生过程如下:先要有文字创意,然后录音师进行录音;接着送往加工部门制造效果,彩铃就算制作完毕。然后要申请有关部门批准上市,批准通过后就可以挂到网上,我们下载下来,就能在拨打手机的时候听到彩铃了。

  目前,彩铃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流行音乐,很多唱片公司请来彩铃制作组合,把歌手新专辑的主打歌或者热门歌曲的高潮部分重新制作,变成搞笑的或者与电话有关系的音乐。另一种则是原创的富有个性的铃声,包括各种方言小段和相声等,它们的特点就是搞笑。另外一种形式是企业彩铃,播放企业的宣传和广告。

  “从去年大家开始认识彩铃到今年彩铃市场火爆,彩铃的热度会持续2至3年,直到它像短信一样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就会产生变异,变成更加新鲜的形式。” “吾酷”对彩铃的未来这样预言,“尤其3G出现以后,更多形式的增值业务会产生,彩铃就不能满足用户对时尚的要求。”

  彩铃带来巨大利润

  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说,移动每月与彩铃增值服务商的结算费用高达4000万元,预计到2009年,全球无线音乐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预计今年彩铃服务的用户将由去年的2000万增长到6500万。这表示以彩铃为首的移动音乐业务,继短信之后,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又一“金矿”。

  由于彩铃是基于话音技术的,因此无论使用GSM、CDMA,还是GPRS手机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彩铃服务。固定电话也能够使用彩铃服务,上海的灵通公司已经通过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向15个省的电话用户提供彩铃服务,并试图占领用户超过3亿的中国固定电话市场。今年8月起,北京网通将向所辖固话用户(使用58××××××号段)推出多种新型增值业务,如固话手机同时振铃、电话转接与向部分用户开通固话彩铃业务等。灵通公司的财务总监贝格特表示,彩铃服务很火爆,它不但有吸引力,而且简单易用。

  彩铃也为传统唱片业带来商机 ,借助互联网和彩铃,一些新生的音乐制作公司正在从中获益。今年凭借歌曲《两只蝴蝶》在网络上的火爆,其制作公司不但实现了销售50万张唱片的突破,每个月的彩铃收入更突破百万元。像华谊兄弟音乐、太合麦田等传统唱片商,来自新媒体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传统唱片销售收入,其中,彩铃收入占新媒体收入的70%。

  同时,彩铃工作者们也在不经意中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家喻户晓的《手机小强》彩铃系列的制作者肖乐,曾算过一笔帐:一条价值两元的彩铃,每下载一次,运营商会给内容提供者0.4元的分成,假如一年下载一万次,就是4000元。而这条彩铃要是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下载,就可能超过10万元。一个简单的彩铃工作室如果一年制作100条流行彩铃,它的收入就可能超过2000万元。

  彩铃发展的主要阻碍

  彩铃业务行业集中度很高,这也导致了个性化彩铃业务区域差异较大。

  中国移动的彩铃业务起步较早,已在全国30个省市开通了个性化彩铃业务,目前用户规模远远超过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彩铃市场排名靠前的SP包括腾讯、龙腾阳光、新浪、TOM、滚石移动、掌上灵通等。而中国联通主要的SP包括深圳新飞、世纪凯旋、北天纵横、金鹏科技、华友世纪等,这些SP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目前运营商主要负责市场推广和品牌打造,运营商在各省的推广力度不一,也是彩铃业务地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版权问题也是彩铃业务曾遭遇的尴尬之一。据调查,目前运营商和SP已开始重视版权问题,部分SP已经和版权提供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此获得彩铃版权。

  很多SP尚未建立完善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机制,彩铃资源不够丰富,个性化、差异化不足,SP之间重复度高,这些可能都成为个性化彩铃业务发展的障碍。

  彩信:能否取代短信时代

  “彩信”是中国移动通信提供的多媒体消息业务,它支持包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及文本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随着摄像手机的普及,用户使用带摄像头的彩信手机可以

  随时随地拍照,并将照片发送给亲朋好友。相对短信而言,彩信可传送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如数码照片、可存储的视频和音频片段等,给消费者在视觉、听觉和信息沟通上带来全新的感受,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有人说,由单一文本的短信息业务像多媒体的发展,就好像当年从黑白电视机向彩色电视机的跨越。但是彩信能否完全取代短信,使移动通信完全进入彩信时代呢。

  漫长的起步过程

  2002年9月中国移动通信正式推出彩信业务,当时仅有14家SP(无线内容提供商)为彩信业务提供内容服务,市场上支持彩信的终端仅有4款。随着彩信网络三期工程的建立,彩信逐渐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04年底,提供彩信服务的SP突破100家,支持彩信的终端更是有数百款之多。

  但是来自中国移动方面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通彩信业务至今,中国移动彩信的累计用户数达到1200万个,2004年全年的彩信发送量也已经达到9亿条,但无论是用户数还是发送量,同短信都相差甚远。而市场调查公司的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手机短信量为2177亿条,按照每条0.1元的收费标准,短信带来的总收入已经超过200亿元,这是一个让我们不敢小觑的数字。而彩信在2004年的总价值只有6亿多元人民币,根本无法同短信相比。

  在2003年新浪网刚刚开始进入彩信领域的时候,该公司CEO汪延对这一产业做出了这番信心十足的预测。而在2004年初,搜狐董事长张朝阳也非常坚定地说:“互联网正在从图文时代走向音视频的彩信时代,彩信将在2004年出现爆炸式增长。”可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之后,彩信的整体市场规模还远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这个曾经被冠以“千亿市场”头衔的产业,也在经历着被重新认识的过程。

  时尚的跳跃

  从短信到彩信的跳跃,是时尚的必然走势。短信比较于其它沟通方式更简单方便、价格便宜,适合于大众化消费心理。但是也出现不少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例如内容容易千篇一律,缺乏感情、个性化和趣味性;输入方法比较繁琐,虽然有拼音有笔画输入法,但终归是要打字,有时一句话还说不清楚;垃圾短信泛滥,骚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

  这个时候,彩信的出现适时地弥补了短信的不足,更加丰富了信息。如果说短信的主要功能是“沟通”,是简单的表达情感,那么彩信不仅有“沟通”的功能,更体现了创造力。如果说短信迎合了现代人对于“简单”、“快速”、“方便”等方面的理性需求;那么,彩信挖掘的是现代人潜在的对于“艺术”、“音乐”、“色彩”、“个性”等方面的感性需求。如果说短信是“速食文化”,那么彩信就是“品位文化”。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彩信等通信方式,都显示了一个发展趋势:人们需要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精神沟通与享受。

  未来的市场

  在话音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移动运营商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增值业务方面,而彩信在增值业务中则占据了一个相当关键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在中国3G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彩信业务成为运营商非常看中的一个领域。从2003年开始,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彩信”以及“彩E”业务,开拓多媒体短信市场。

  据Portio研究机构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采用市场的收入将到500亿美元。其它移动信息如技术,如电子邮件、移动即时信息以及影响面较小的即按即通信息(PPT)和视频信息等也将走向流行。移动即时通讯在某些市场前景很好,特别是在美国市场,到2009或2010年,移动即时信息市场总额将超过短信市场。

  报告指出,短信市场的未来很光明,短信还是最常见的信息形式,到2010年其市场收入在500亿美元左右。

  对于彩信来还存在着的各种缺点,如交互性问题和彩信手机普及问题,不过到2010年其市场收入将与短信平分秋色,但是其流量还达不到短信的水平。彩信的价格调整可以作为一种推广的手段,如果彩信的价格下来,吸引力也会更大,相关流量自会增长,收入也会随之增长。

  手机定位:运营商的新奶酪

  人类80%的活动均和位置相关,所以在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当中,移动位置信息服务是最具市场潜力的服务之一。据英国剑桥Analysis Research公布的一份报告预

  测,移动位置服务的收入将从2002年的20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85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全球半数移动用户将同时成为移动位置服务用户。

  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 LBS)也称定位服务,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获取无线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无线增值业务。广义的说,只要是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均属于位置服务,包含GPS定位方式、我国的北斗双星定位方式等等。

  定位服务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此后日本、德国、法国、瑞典、芬兰等国家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商用位置服务。位置服务将继续增值,产生新的价值并培养消费。特定的位置信息服务类型包括娱乐消息、交通报告、地图和向导、目标广告、交互式游戏、车辆跟踪、远程信息处理和网络管理系统。

  定位服务的未来随着定位服务的推出及其技术的发展,位置精度将进一步的提高。定位服务的服务范围将拓展到公路、导航、贵重物品运输和运钞车的跟踪,以及与位置有关的计费等一些增值业务。

  为了更方便的帮助用户查找位置信息,使定位信息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更大的作用,建立WAP方式、SMS方式、MMS方式、电子地图软件方式以及导航软件方式基于无线的位置服务平台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需要。

  定位服务的巨大魅力正是在于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正确的信息发送给正确的人。开通了移动定位服务,手机用户就可以方便地获知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并用手机查询或收取他附近各种场所的信息:我在哪里、离我最近的医院在哪儿、我周围有哪些银行、从这里到……怎么走、我的好朋友现在的位置、紧急救助、老人跟踪、车队管理……同时它还可以对手机用户进行定位,并对手机用户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

  运营商服务

  发挥移动定位服务的全部潜力需要运营商、定位系统开发商、地图服务平台服务商以及内容/服务提供商的紧密合作。

  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和通信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的手机定位服务2003年的营收为1600万美元,且该业务将在未来3年内高速增长,至2006年,手机定位服务收入将达到12.55亿美元。毫无疑问,定位服务将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又一重要盈利引擎,无论是市场规模,又或是盈利前景,这项业务都有可能继SMS(普通短消息)、MMS(多媒体短消息)和数据服务之后,成为移动运营商又一块“奶酪”。

  移动通讯领域内同时看好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Ericsson、Nokia、Motorola、Siemens等移动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定位系统并进军中国市场,中国移动下属福建移动、广东移动已经推出其移动定位服务,而中国移动也在天津、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推出了基于STK卡的定位服务。移动定位服务在中国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定位之星 中国联通从2000年开始铺设基于美国QUALCOMM公司的CDMA IS-95网络,到2002年用户数已经达到700余万用户,并开始升级为CDMA 2000 1x网络。美国QUALCOMM公司为CDMA网络提供了从网络设备到终端整套的位置服务解决方案,gpsOne技术。gpsOne技术定位精度在5至10米,并且由于网络设备与终端采用统一的QUALCOMM技术,不存在异构网络与终端的问题。在这套技术下,中国联通为了开拓地理信息服务的增值服务市场,逐步开始实施位置服务平台的建设,在2003年的上半年投入对外运营。

  中国联通为了发挥CDMA 1x在数据服务方面的特有优势,正在大力发展基于CDMA的增值业务市场。如何开发新业务、提高服务档次和质量,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成为首要问题,因此,移动互联信息服务成为极具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大市场。移动信息服务在时间性和位置感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基于位置的服务因极为适应这些特性,而一枝独秀,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CDMA 1x的位置服务,由于定位精度比较高,可以开展更多的应用服务,这是其它移动网无法相比的特色服务之一。

  Cell ID AFLT 传统GPS AGPS gpsOne定位

  定位精度 200米以上 40-400米 5-200米 5-100米 5-50米

  适用范围 城市 城市 无遮挡环境 无遮挡环境 限制

  定位速度 <3秒 <10秒 30秒 <10秒 <10秒

  手机要求 无 软件 软件+GPS 软件+GPS 软件+GPS

  网络要求 软件 IS-801 IS-801+软硬件 IS-801+软硬件

  几种定位方式的比较:

  移动梦网 世界范围内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日益迅速,日本的NTTDoCoMo是迄今在无线数据服务方面最成功的案例。中国移动公司意识到了无线数据业务的重要性,推出了Monternet品牌,希望占领市场,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业务模式。

  中国移动在2000年开始涉足LBS领域,并在广东、福建、山西等地进行试点工作。在部分的城市已开通了基于短信和WAP的LBS业务。但限于定位精度和全网漫游问题,其LBS业务一直由各个省市自行运营,没有形成全国联网。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制定LBS业务的发展规划,并计划全国联网,向“全球通”和“神州行”用户提供CELL-ID 定位精度的LBS 业务,对于高于CELL-ID 精度的定位方式在近期内由各省在不违背总的指导纲要的情况下自行解决。未来会提供A-GPS精度的LBS业务。庞大的现有用户群是中国移动开展无线数据服务的优势。对于大部分社会公共性质的LBS服务,CELL-ID的定位精度能够基本满足应用的需求。一旦解决全网漫游问题,中国移动的LBS业务会有一个迅猛的发展。

  GSM 网络本身可采用的可行的定位技术包括: Cell ID 方式,E-OTD 方式,A-GPS 方式。这几种定位方式比较如下:

  Cell ID E-OTD A-GPS

  定位精度 平均在200~300 米 一般在100~150 米 10~50 米

  定位速度 快<3s 快 <10s

  手机要求 无 需要修改现有GSM 手机软件 用户需更换新的手机

  网络要求 无 网络侧需要增加定位测量单元(LMU)和SMLC 网络侧的投资较大,需新增SMLC

  特点 实现简单:手机不需要增加专门的定位功能,网络不需要专门的定位测量设备; 标准技术,但对手机终端和网络有要求 相比传统GPS 定位有明显优势:手机成本低、功耗低、灵敏度更高;

  看看我在哪儿?

  王先生的儿子今年初三了,借住校之机整天跑出去玩,还经常和一帮同学泡在网吧玩游戏,直到老师给王先生打电话了他才知道儿子逃学几天了。打儿子的手机,他还撒谎说在同学家复习功课。望子成龙的王先生交了很多赞助费才把儿子送进重点初中,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堕落下去,刚巧在网上看到了“手机定位”服务的介绍,用高科技武装的老爸,再也不怕孩子乱跑了。

  定位首先是在安全呼救方面被应用的。由于打紧急求助电话的人通常已经惊恐万分、头昏目眩或语无伦次,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96年规定,(在特定条件和时间下)美国所有的移动运营商必须在手机911呼叫服务中提供基于定位服务。FCC要求定位服务的精度在67%的情况下要达到50米以内,95%的情况下要达到150米以内。这就意味着,任何遇到紧急事件的用户,只要用手机拨打911求助电话,紧急呼救服务中心就会立即可以确定呼救者的位置。

  手机定位服务还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种信息服务。当用户在陌生地区需知道距离最近的商店、银行、书店、医院时只需数秒钟手机显示屏上便可出现你所需的位置信息。当你随时随地想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时,定位系统与信息数据库结合可引导你购买,还可和互连网站商合作,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

  此外,在人身安全和紧急救助报警,车辆反劫防盗,物流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WAP上网:新业务黑马

  2003年2月,空中网“WAP月收入达到100万”的消息,悄无声息之中令整个行业为之一震,这一匹黑马使众多SP意识到WAP市场的潜力,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网络状况

  的改善、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沟通的渴求造就了一场WAP市场的高温派对。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甲问乙:为什么现在街头的盲人道越来越多了?乙回答:因为现在社会建设的好了。甲说不是,是因为现在走在路上看手机不看路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是一个玩笑,却能反映出随着短信火了之后,各种增值服务越来越普及在我们的生活中。

  据易观国际预测,2005年底WAP注册用户数将达到3500万,而此数字在2004年底只有1500万,增长率超过133%,到2008年,全国将有5亿手机用户,其中2亿习惯用手机上网。

  如此可观的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WAP市场的增长空间已经完全被打开。不论是“圈地运动”,还是“免费法宝”,WAP手机的门户之争都围绕用户的争夺展开。究竟扛着免费大旗的WAP门户能不能盈利,又是如何盈利的呢,记者暗访了某家大型SP的产品专员,探索迷雾里的故事。

  WAP是最赚钱的业务

  “在哪个公司WAP都是最赚钱的业务,例如新浪的WAP,一个月全国地区可以赚300至500万。”产品专员小罗在公司主要负责手机移动梦网的视频,他每个月要做50个界面,能够上线的有35-40个,一个界面上大概有16条供下载的内容。每一条资费是两元,一个月平均6-10元不等。也有包月的,在北京,移动对神州行用户在7月底推出了15元上网流量封顶套餐。

  一个视频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先由负责商务开发的BD与公司签版权,然后分别交给CP和SP,简单一点的例如将一段电影片花从十分钟裁剪成两分钟由SP自己做,然后将做出来的成品交给产品专员更新后就可以放在网上了。目前只有美女的图片和不含原声的铃声的曲调是没有版权的。在产业链里面,移动收流量费 ,CP是按点击次数分钱,剩下的全是SP公司的 ,如果一个视频六元钱,最后SP大概能留下4元 ,因为是面对全国的,所以出的栏目越多,收入就越高。

  退订很麻烦,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发“0000”至1860,然后返回信息,再发“000000”至18620,再发代码至SP的号码,然后才可以退订。很多人订了以后不会退甚至不知道要退,所以钱就一直在累积。SP就要将退订率压低,小罗说一般是15万分之一。

  “大家都非常希望上3G,上了3G,市场就更好了。因为3G速度快,也清晰,原来1M的可以变成2M,对于移动来说流量就大了。对于我们SP,只需要在程序上修改一下,也不用太多成本。”

  百分之九十是男性

  “订购流媒体视频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男性。”小罗说起用户群时不禁笑了,“WAP上网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20至40岁,有收入来源的人。年轻人一般对图铃比较感兴趣,下载后做屏保和铃声。年龄大一点的人则订新闻和资讯的比较多。”据他介绍,根据各个公司的主推对象不同,各个业务占的比例也不同。小罗所在的公司主推视频,所以视频的比例占90%,剩下的10%是图铃等其他业务,新闻所占的份额较小。

  图铃是完全以内容挣钱,图是什么都可以看到。而视频就只能摆出吸引人的描述和题目,吸引客户进入。只有订制了以后,才能看到内容。用户如果发现内容与想象中的不相符可以退订,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退订或者嫌退订麻烦。视频的内容有电影片花,有娱乐节目片断,还有新闻等。为了吸引眼球,名字通常会起的很夸张,还会常常更新,也许过两天看到另外一个题目,进去看看其实还是一样的内容。

  北京永远是冬天

  SP每个月都要向移动或者联通申报业务,现有的业务例如彩图、铃声、视频、新闻、资讯等一切和生活相关的都涵盖了。先由SP做出新的界面以及内容,主要是产品的定位、方向、内容等,交给移动公司审核,政策就是无色情、无反动,符合政策的才能通过。一般都有两个页面,一个是订购页,一个是正式页,订购页分北京和外地的。北京的页面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语句与流媒体内容要严格相符,而且不能够有一点暴露,露肩膀,低领口都不可以。

  “我们都说北京的页面永远是冬天,画面很素,外地的就比较荤了。”小罗说,基本上SP都不是靠北京的挣钱,例如他一个月如果为公司挣了15万,可能只有几十块钱是北京的用户。“不能说是在骗人,但确实是抓住人们的一些心理来赚钱。”

  手机网游:零食还是大餐

  对热衷玩手机游戏的人来说,贪吃蛇、保龄球等嵌入式单机游戏已经成为过去,从手机嵌入式到网络下载版,从文字MUD到图形游戏,从单机RPG到MMORPG,短

  短几年,手机游戏历经互动性与视觉感受的革命,进入了厉兵秣马的网游时代。

  “PC网游比较复杂,手机网游几个按键就可以操作,比较容易上手。上班坐车的时候、晚上睡觉前,空闲的时间拿出手机就可以玩游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使手机网游赢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推崇。

  市场的大餐

  手机网络游戏最早出现于2003年。2003年9月中国移动百宝箱收费后正式启动,用户增长十分迅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手机游戏用户就增长到200万。尽管如此,手机网游仍属于是电信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中不起眼的一项业务,其风头远远不如短信、彩信和彩铃。

  2004年,随着高端手机越来越多、用户上网习惯逐渐养成、PC网游也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手机网络游戏逐渐成为移动增值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移动运营商、游戏开发商/渠道商、手机终端厂商以及手机游戏运营商,都纷纷投入到这个市场。

  2005年随着基于JAVA的图形化手机网游成为主流,中国手机网游产业生态系统已基本成型。《三界传说II》、《神役》、《无限乾坤》、《战国》、《烈焰英豪online》、《乱世英杰》、《魔幻时空》以及《三国志—夺宝中华》等超过40款手机网游相继推出,一时间百家争鸣,令人眼花缭乱。业内专家分析认为,2005年提前进入手机网络游戏市场最火爆的一年。

  据信产部统计,在中国,手机用户超过3亿,到2005年底,中国能够玩游戏的手机将达到7000万台,基本与我国PC保有量持平。正是这样一个已经存在的巨大市场,以及3G时代即将到来的更大诱惑,使得各大手机增值服务提供商开始日益重视手机网游的研发和推广,想要在这个逐渐占据主流的大餐中分得一杯羹。

  不仅盛大、金山纷纷开拓手机游戏市场,新浪、搜狐、网易、TOM在线等门户网站,也已或深或浅地涉足网络游戏乃至WAP游戏、JAVA、BREW游戏,为了补充日渐饱和的短信业务。美通无线CEO王维嘉认为,手机游戏,是游戏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远景,同时也是电信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中通信娱乐趋势的一项重要增值业务。

  用户的零食

  据调查,手机网游的主要用户群与PC网游非常相似,都是以男性居多,年龄在15至25岁,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高端消费倾向的新新人类。但是显然SP们认为手机网络游戏理应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用户群,于是他们努力将游戏的侧重点放在休闲和互动上。

  手机的特性是一个沟通工具,能够随时随地与人交流。用手机玩游戏远比不上用PC机的画面刺激和华丽,所以很多玩家进去游戏里面并不是为了打打杀杀,打怪练级,而是在里面聊天、交朋友。玩家的平均在线时间在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在等车的时候、睡不着的时候、甚至开会的时候拿出手机玩一会,娱乐一下,不会特别投入。因此,手机网游对玩家来说并不是一顿正经的饭菜,而是随意放在手边的零食,不能顶饱,却能解馋。

  SP的转变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陈金桥博士表示,手机网络游戏产业在中国要发展起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产业链的整合,即要以移动运营商为中心,联合手机终端厂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解决包括收费、手机适配、游戏运营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全面开展市场和用户培养工作,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使用手机网游。

  一直以来,由于SP们都是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或者电信、网通这样的运营商,间接的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SP与其它服务行业相比,并不是真正的直接接触用户,手机用户们在使用手机上网、下载铃声、彩铃,都是通过运营商的网络,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运营商所提供的界面,就认为这是中国移动或者联通提供的服务。虽然用户享受着SP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却对SP认识非常模糊。

  手机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诱使众多的SP谋求改变, “SP要建立在用户中有影响力的业务品牌,一定要让SP真正走向用户。”美通无限公司产品总监王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强调,“SP要继续向前发展,其必然方向是和运营商合作。”通过打早足够多的品牌业务进而建立无线互联网络的高档商城,提升在整个行业用户中的影响力。

  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即互动式语音应答,是基于手机的无线语音增值业务的统称。手机用户只要拨打指定号码,就可根据操作提示收听、点送所需语音信息或者参与聊天、交

  友等互动式服务。用户无须注册,不用更改手机设置,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只要拨提供的IVR业务号码即可随时随地使用IVR业务。IVR业务费用由中国移动每月从用户手机话费中收取。

  固话声讯是移动IVR发展的前身。十年前,声讯市场几乎没有竞争,电信168一统天下,产品内容也非常简单,仅仅是单条信息的收听和点送。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技术平台的演进和发展,语音业务可以实现的功能已十分丰富多彩,从产品上看,除了收听类的语音杂志,彩铃和彩话等聊天类的产品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了用户复杂多样的个性需求。

  IVR目前的产品主要包括:网易语音、掌上灵通IRV、新东方移动课堂IVR、搜狐IVR-班级校友录、搜狐音信互动产品-乐翻天、125908660搜狐祝音台、搜狐音信互动产品-整蛊呼U、搜狐音信互动产品-金手指有奖竞答。

  IVR发展仍有困难

  基础电信运营商、SP、CP、版权所有者、终端设备制造商、技术平台提供商、媒体和最终用户构成了IVR这条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中,目前主要由SP来带动市场,而基础电信运营商则主要是起规范和引导的作用。由于SP是为了追求收入和利润而生存,使其成为产业链中主动发起行业行为的“发动机”。相比之下,基础电信运营商有其主体收入来源;版权所有者,如唱片公司,也有其传统主业;终端设备制造商,他们也并非离开增值业务就不能生存;技术平台提供商和类似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则更不必说;其中唯有CP, 可能目前所处的位置比较弱势,他们必须在SP有需求的前提下才有订单。但因目前CP的投入成本都非常低,各方面实力也非常有限,推动产业发展的大旗自然而然地落在了SP的肩上。

  产业链中的发动机在于SP,而非来自于最终用户的真正需求,这正是导致目前移动IVR各种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

  第一,IVR产品的同质化和造假现象。目前占IVR业务收入重头的仍然是娱乐类的产品,其中不乏成人、两性的东西,这是SP为了追求短线利益而未关注用户真正需要的结果。虽然电信运营商提高了SP进入的门槛,但是综合其他行业来看,SP进入的门槛仍然相对较低。一些SP为了追求短期的暴利,不惜违规和造假。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媒体的曝光无疑会使行业的形象大大受损。

  第二,制约用户接受IVR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费偏高。IVR资费包括通信费及信息费两个部分。通信费由运营商计费收取,非漫游状态下,忙时2.00元/5分钟,闲时1.00元/5分钟;在漫游状态时,则不分忙闲,均以2.50元/5分钟计费。信息费在语音平台上计费,由SP自定,可以按时计费,也可包月计费。IVR现有用户以年轻人为主,这些人虽然引领时尚潮流,但在校学生居多,囊中羞涩,玩得转,消费不起。

  第三,行业应用的发展和挖掘远远不够,缺乏长远目标。现在SP行业有种过多地强调收入增长和高回报的趋势,这种“短视”会造成产业发展的后继乏力,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移动正在细分用户,这是好事,但就IVR业务的应用模式看,目前还很难按年龄、性别、职业分类,针对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用户所尝试过的IVR服务种类过于单一。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现有应用充其量也不过是“娱音”而已,不可能有更加务实的“增值”。运营商增值,并不等于用户增值,如果IVR不能给用户带来理想的“增值”服务,热过一阵之后,新鲜劲一过,最终将受到冷落。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使增值业务得到持续发展,SP就必须以创新、创立品牌和赢得用户为基准点,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创新”是SP 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寻找热点,才能激起用户的兴趣。

  在品牌方面,目前移动IVR增值服务市场集中度高,TOM、SINA、滚石移动、和合盛视、腾讯等几个主要SP的收入超过整体市场份额的80%。根据市场二八原则(即百分之八十的市场被百分之二十的竞争者占据),这种现象是合理的。在2005年中国联通增值业务发展高峰论坛上,“UNI战略合作伙伴联盟”的挂牌活动,也体现出电信运营商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而我们的最终用户,其对增值业务的“品牌”意识尚不清晰,还有待挖掘、唤醒。

  赢得用户是这个产业的最终目标,但暂时的高拨打率和高收入并非就意味着赢得了用户,如何留住用户才是最关键的。而且从经济角度来说,留住老用户的成本比赢得新用户的成本更低。

  IVR营销:SP是主力军

  经历这些年的市场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媒体和用户都已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运营商监管力度加强,抬高了SP进入和退出的门槛;媒体也渐渐认识到增值业务对于增强其与用户的互动方面大有裨益,进而开始主动分担SP的部分工作。在经过这样的工作细分后,那些“无依无靠”,既无媒体背景亦无其他行业背景的 SP就很难发展下去。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语音增值业务何去何从也备受关注。在近期的一个大规模网民调查中:您对哪一类的增值业务比较感兴趣?结果是:服务类(如天气预报)等占了 58.24%;娱乐类(如游戏等)占了18.24%;新闻类占了13.53%;交友类占了2.35%,其他占7.64%。这表明,从需求上看,语音增值业务的发展应该是以行业应用为中心的“服务”类。针对用户的需求,行业应用应该还有很高的扩充空间,但由于行业应用对SP 的要求比娱乐类高很多,尤其在安全性方面需要有高投入,同时需要对其他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行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如果行业系统本身,如教育、旅游、保险机构等主动去做增值方面的尝试,或者基础电信运营商主动发起,则能加速其发展。如中国联通推出的《警务新时空》《海洋新时空》等行业应用,对此就起到了较好的催化剂的作用。

  在其他方面,移动IVR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凸显。首先,增值业务网、宽带互联网和媒体营销网三网并进。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民数量在激增,增值业务网和传统的媒体营销网与其的紧密结合势在必然。其次,互动性加强。广大用户利用手机,通过 IVR平台实现金融结算、电视节目互动、全国超市广播联播等互动应用将大有市场。此外,多种无线增值产品与IVR捆绑销售,并互相进行深度的交叉营销。同时,在线支付、多方通信、移动定位、语音识别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将促进 IVR的进一步发展。IVR统一平台和统一管理系统的建立,将使平台提供商和软件提供商成为运营商和SP 的运营顾问。最终,呼叫中心、CRM(客户关系管理)概念与IVR 运营和营销模式将会进一步的融合。

  目前移动IVR的营销模式主要有三种:增值业务的交叉营销,如短信群发,WAP上做IVR的链接等;媒体营销,包括电视互动、广播互动以及其他平面媒体的广告投放等;手机厂商的业务内置以及手机营销渠道的附加广告,如营业厅派发的 DM单等。

  从营销战术上看,现有的营销主要是以“推”为主;很快将过渡到“推拉结合”的战术;最终将发展到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为王”的营销战术。

  从营销价值链上看,现有的营销价值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形态,由SP发起需求。SP在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向产品同质化、违规、侵害用户利益等畸形形态发展,而基础电信运营商则处在高收益和维护用户忠诚度两难的境地。

  未来的营销价值链,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营销,以用户真正的需求为创新源泉。

  1.以增值业务引领媒体互动的语音产品,改变目前以媒体带动增值业务的传统模式。

  2.依托网站,开始时以免费或低资费的方式聚集人气,在适当的时间拉开收费模式。

  3.品牌的引导,追求时尚和前卫的年轻人很注重品牌的选择,增值服务亦如此。

  4.讲究服务的差异性,为用户量身订做个性服务,同时做好细分市场的营销工作。

  5.需要强调产品的权威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增加用户对此的长久黏性。

可视电话(VideoPhone)业务是通过传统电话网、互联网或视讯专网的形式,对称、实时地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交流的多媒体通信业务,例如可视通信、网上浏览、视频监控、多点会议、视频邮件、电子游戏、收发短信等。最早的可视电话业务是通过PSTN、ISDN等实现的,而现在可视电话业务更多是通过IP和NGN实现的,目前实现商用运营的主流还是通过IP实现,NGN则是下一代可视电话业务应用的关注焦点,而可视电话手机的业务却只能通过3G网络实现。

  可视电话业务的运营化是可视电话业务发展的方向,是整个可视电话业务产业链形成的推动力量。用户自建的内部可视电话网受到应用范围局限、网络互通性差、投资较大、维护成本较高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并不能成为可视电话业务应用的主流,而由运营商构建公众商用可视电话网络,则可方便的提供电信级的可视电话服务,而且通过与VOIP网、互联网、移动网和固定网的互通可以在提供可视电话业务的同时,提供普通的语音和互联网服务,易于形成全国性网络、把使用可视电话的成本降至最低。

  目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提供可视电话业务运营还只有中国联通一家,但是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甚至中国移动也在进行相应的视讯网络建设和产品测试,其中实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通过IP实现,有的则寄希望于NGN,有的则渴望通过3G应用可视电话业务,其中中国联通雄心勃勃计划在本年发展100万可视电话用户,也有消息称中国电信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自有品牌的可视电话业务,这些都证明了可视电话业务的前景和可视电话公众运营化的趋势。

  手机厂商力推可视电话功能

  2005年1月28日NTT Dokomo宣布发售装载了可视电话功能的I mode FeliCa手机,这款手机是由NEC公司制造的FOMA手机N901iC,它是901i系列的第3款FOMA终端。这款手机最大的特点非可视电话莫数了,同时,随着可视电话功能的推出,“小型消息”功能也是这款手机的卖点之一用户可以随时在关闭可视电话功能时收到其他用户传来的视频文件,进行视频留言。这款手机的主屏幕是一个约2.3英寸、分辨率为240×345象素(QVGA+)可显示65,536色的TFT液晶。

  外屏显示器为一个约0.9英寸,120×30象素可显示4,096色的STN液晶。外屏是一个有效象素达到100万象素(记录象素200万象素)的CCD照相机,内侧有一个有效象素为11万象素(记录象素10万象素)的CCD照相机。手机的尺寸是102×48×26mm(高×宽×厚),重量大约是119g。连续待机时间静止时大约是430小时,移动时大约是350小时。连续通话时间是大约140分钟,进行可视电话时大约是90分钟,外部存储采用miniSD卡。

  自从2003年10月开始,日本FOMA的用户已经享受到与Hutchison 3G 英国公司用户的同等服务。DoCoMo公司通过W-CDMA 技术和3G移动电信国际标准化不断扩展国际可视电话的服务范围。

  不到4个月FOMA用户数量增长了一倍多。过了2个月用户数已经突破200万超过DoCoMo公司之前的预测。DoCoMo公司之能如此迅速增长,归因于层出不穷的新功能手机,日益扩大的全球性覆盖率和不断提高的室内网络服务的可使用率。

  除了N901iC,支持可视电话的手机还包括索爱的Z800、诺基亚的6630、摩托罗拉的A100等3G手机。

  联通率先撒开无线可视电话网络

  在中国3G牌照“诞生”的前夜,联通已将一张耗资680亿元织就的CDMA1X高速手机网在全国铺开,包括可视电话在内的几乎所有3G业务都将陆续登场。

  “联通正在考虑是否推出基于CDMA1X的手机可视电话业务。”在高调宣布联通CDMA第三期第一阶段建设完工的同时,联通副总裁吕建国日前透露。可视电话在国外是典型的第三代手机(3G)应用内容。

  另一位联通高层也信心十足地称,“CDMA1X是一张面向3G的手机网,到今年第四季度,联通CDMA用户将能够像日本、韩国的3G用户那样享受最新的手机数据业务。”

  从2001年开始建网,联通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全球容量最大的CDMA网。这是一场耗资680亿元的浩大工程。

  现在,联通已经成功将CDMA全面升级到1X。在国际上,CDMA1X已被定义于3G范畴。虽然联通在国内大打“擦边球”,名曰“2.75代”,但它的确是一张具备3G数据传送的高速网。目前,CDMA1X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县城(西藏个别县城除外)、高速公路、交通干道等。

  虽然信产部还没发3G牌照,但联通已可以提供相关业务,此举令其对手羡慕不已。 今年4月,联通便抢先推出了支持手机看电视的“视讯新干线”业务。当时,联通高层称,可提供除可视电话外的所有3G业务,“甚至在欧洲的3G网上,手机的服务内容也没有这么多”。

  在此同时,我们可以明晰可视电话业务市场开发还没有形成完善而成熟的运营模式。应该明确,运营商是开发视讯业务的主角,运营商的介入,无疑加大了可视电话应用理念宣传。尤其在中低端市场中,形成以运营商为主导,厂商针对产品、价格和服务等需求开发产品的方式,找到潜在消费群体,使可视电话逐步进入家庭,形成消费潮流,这是开拓这一市场必然选择。

  手机电视:谁更着急?

  手机电视业务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自今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推出了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   各种尝试掀动热潮

  2004年12月初,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利用CDMA移动通信网络,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天津卫视、中央电视台其他省市电视台节目,近20套丰富多彩的各类移动视音频节目的消息热传于坊间。2005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视讯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广州移动也正式开始向“全球通”GPRS用户提供手机电视服务,诺基亚、索爱、西门子等公司的6款手机,将首先开通此项增值服务;随后的几个月间,北京、四川、苏州等地移动公司也先后宣布通过与相关软件商和内容提供商合作向GPRS用户开通手机电视服务,并借奥运东风实行免费收看;6月,上海文广(SMG)和中国移动签署了开发流媒体手机电视业务的合作,通过手机收看中超比赛成为现实;9月28日,上海文广与中国移动共同宣布,正式开通手机电视“梦视界”,提供下载点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机电视节目。经过半年多时间,各省通信公司和广电机构联手展开的各种尝试已经把手机电视推到了受众关注的焦点。

  “此次双方联手正式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是全国唯一具备移动手机电视运营牌照的业务。”上海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耀国说。东方龙公司是上海文广旗下全面负责该业务的公司。

  “梦视界”的开通意味着一个面向全国用户的手机电视平台的诞生,中国手机电视业务也由此从“测试级”升级到“运营级”。此次试商用过程中,“梦视界”可向上海、广东、福建地区用户手机提供视听节目的直播、VOD点播服务,全国其他地区的移动用户则可通过下载播放的方式收看。内容上,此次提供直播电视频道6套,点播节目每天更新节目数量可达百余条。

  目前,支持该功能的机型已从开始测试时的9款增加到了目前的27款,主要由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松下四个品牌提供。从9月28日到今年年底,手机电视试商用业务在节目内容上暂时不收费。上海移动用户一旦开通每月20元的WAP包月套餐,便可免费享用该业务。

  目前手机电视的用户群主要定位于商务高端用户和追求时尚一族,这些用户有两大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手机电视的使用要求用户对互联网知识有相当了解,同时要对手机的高端应用功能比较熟悉,且在工作生活中对信息资讯有强烈的获取愿望。二是经济条件较好。目前可支持手机电视功能的手机均属高端手机,且每月通信费要保持较高额度,使用者应具备较好的支付能力。

  据记者了解,上海移动用户还可通过上海移动“动感上海”下面的另一个内容平台收看手机电视节目。今年5月份开始,上海移动开始通过该平台提供手机电视业务,目前已拥有收费用户近2000人,收费标准为10元/月。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梦视界”将来的收费标准很有可能以此为参照。

  手机电视市场产业链逐渐明晰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探索,由电信部门主导的手机电视的产业链已初现雏形,形成了由设备厂商、移动运营商、增值服务商(SP)、内容运营商(CP)以及用户组成的产业链。但在涉及广电部门的内容制作以及节目源方面却还没有清晰轮廓。

  从目前来看,手机终端厂商是这个产业链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承担了终端产品开发、设计、推广等责任,他们主要通过其终端产品的销售获取利益。

  移动运营商是整个产业链的主导推动者,其责任重大:第一、运营商还是移动流媒体平台和门户的建设者,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者;第二、运营商是良性价值链的构筑者和引导者;第三、运营商是行业市场的研究者,应根据各种移动流媒体应用的特性细分市场,对个人用户、商务用户和企业用户区别对待,牢牢地把握住最有需求的用户;第四、移动运营商具有重要的监控作用,对设备、网络、安全、服务、内容等业务的方方面面进行监控;第五、移动运营商还利用其品牌、资源优势进行相应的宣传和策划。

  增值服务商将负责手机电视播放软件的开发,以及视频资源的组织和优化工作。目前,因为电视节目资源的版权和管理等原因,视频资源来源并不畅通,很多SP不得不自己策划、拍摄、制作各种视频节目,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内容运营商则负责电视节目的策划、编排、制作等,是手机电视节目合法化的关键环节。按《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其必须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而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已经不再只是由技术所决定,在本质上是由直接用户和可能使用业务的用户共同决定的,用户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他们将业务服务转变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机电视业务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产业,产业链的完善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终端、运营商和内容运营商、用户四方的协作支持,同时也需要有关的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

  运营方式各家“三演义”

  对手机电视“虎视眈眈”的机构主体很多,但从手机电视进入众人视野至今,市面上却未曾出现一个获得公认的运营模式,甚至连统一的收看方式也没有。无论是采用联通的CDMA手机,还是移动的GPRS手机,用户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方式通过手机终端收看到电视节目。

  首先是“神奇宝典业务”——由中国联通推出,也是最常见的对于网络和终端要求比较低的一种。采用联通的CDMA手机在线下载一个神奇宝典掌上电视应用程序,进入有联通CDMA业务下设的“视讯新干线”业务界面,然后再点击相应的节目内容就可以通过移动流媒体的方式收看联通提供的手机电视节目。目前,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界面收看到上海热线东方卫视、中国凤凰奥运连环阵、城市眼和内蒙古新闻综合频道的电视节目。

  其次是“GPRS网络在线收看”——由中国移动推出,在支持Symbian操作系统的手机上,安装一个名为FondoPlayer的小软件,只需延时5秒,GPRS的手机就可以收看到由各地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不同内容的电视频道实时节目,这种实时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也是大多数手机用户希望达到的目标。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华北区首席经理王峰介绍说:在手机制作过程中,将一个具有接收电视节目功能的芯片固定在手机上就可以了,不会有任何技术层面的障碍。

  最后是“通讯和网络联合”——由央视网络和移动终端供应商通过深层合作实现手机电视播出。在2004年底联想移动召开的“联想手机新年新品抢鲜会”上,联想移动推出了其第一款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联想百万像素电脑手机ET960。而这款手机最大的卖点之一就是用户可以通过联想ET960手机享受一年的免费收看央视网络电视经济、体育、娱乐等七类节目。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的姜晓瑛介绍,由于中央电视台手机电视业务已经有了很好了技术平台和丰富的栏目设置,与央视的战略合作将是联想移动目前在手机电视业务推广上的重点。

  手机电视产业运营“三受阻”

  在目前2.5G或是2.75G的网络环境下,手机电视作为一项刚刚在行业中崛起的新生力量,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传输效果不稳定。就目前的观看效果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技术,播放的图像速度都受到网络速度的制约,达到像电视一样实时传输的平滑效果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虽然亲身体验时,“手机电视”的效果都还不错,但是这种“成绩”是在用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用户数量快速上升,现有的网络带宽和手机处理速度能否从容应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第二,手机种类少,收视价格高。眼下可以观看“手机电视”的手机类型还不多,主要是能够支持视频、音频文件在线播放的手机,平均价格都要5000元以上,部分产品的价格甚至超过了7000元,这种价位决定了“电视手机”在目前只能是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而没有终端的普及,“手机电视”服务的普及又从何谈起呢?无法实现这一点,“手机电视”的市场意义也就不存在。而高昂的收视价格是另一道门槛,要看手机电视,至少要付两笔费用:第一笔费用是手机上网的流量费用,不考虑资费套餐的因素,如果看1个小时的电视节目,流量费就要200多元;第二笔费用则是付给节目内容提供商,具体收费标准难以一概而论。但仅从流量费来看,手机看电视的代价也不菲。

  第三,待机时间短。其实3G手机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难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手机电源技术还无法在3G手机的强大功能和保证正常通话时间之间取得平衡。以“手机电视”演示为例,其消耗的电量颇为惊人,在短时间内观看一段节目尚可,但是想看完一部长片,用户可能就要接上充电器了,在这种情况下,移动视频的“移动”特性又如何体现呢?有鉴于此,“手机电视”服务在现有的技术和网络条件下仍然还充满“试验”的味道,而运营商争相推出该项业务的目的恐怕还是为自己的数据业务塑造品牌形象,丰厚的市场收入显然不是现阶段考虑的问题。虽然如此,运营商对该项服务的集体预演仍然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用户才会对3G真正产生兴趣,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精髓所在。

  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三天到一周,如果收看电视节目,一般还没过瘾手机就会没电了。所以,延长待机时间是部分手机制造商面临的紧迫问题。

  尽管目前“手机电视”推广仍有不少障碍,但电信运营商仍争相进入手机电视领域,其最终目标其实是3G。3G手机一般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现有的手机电视业务,可以视为3G手机功能的预演。

  相关法规、收费标准“暂缺”

  “政府对手机电视的法规、政策尚未出台,具体操作还无法可依,一旦政府不批准通过手机接收电视节目的业务,消费者将享受不到此项服务。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越久,各方面的版权意识也将越强,在手机电视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隐患。”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北京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手机电视的推广,相关节目源逐渐增多,手机电视收费正在成为电信公司最新的收入来源。联通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曾宏建说:“公司将采取‘在线时间+流量+观看节目时间’的捆绑方式收费。而在手机电视试用阶段,联通将只收取手机无线上网产生的流量费,免收内容费,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育市场。”

  在央视网络电视和联想移动的合作中,合作双方都没有从手机电视市场分得一杯羹。“为了推广该业务,我们免费提供节目源,用户只需要根据上网流量支付一定的流量费就可以收看手机电视。”中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加强说。就目前而言,中国联通CDMA业务的流量费是0.01元/KB,而中国移动的资费标准是0.03元/KB,对那些有手机电视消费需求的用户来说,这个资费标准还是较易接受的。

  在业内,手机被称作继电视机、PC之后的“第三电视”。当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输已经实现数字化以后,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无疑为电视内容产业的再次“拓荒”提供了极具想象空间的新目标。预计到2007年,移动流媒体视频用户在流媒体用户中将占20%以上。

  两大电信企业相继开通的手机电视业务,拉近了电信产业与广电产业间的距离,不但有助于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进程,而且将加快手机电视产业链的建设速度。

  手机电视服务在现有技术和网络条件下依然充满着试验的味道,运营商争相推出该项业务的目的恐怕还是为自己的数据业务塑造品牌形象,而丰厚的市场收入显然不是现阶段考虑的问题。虽然如此,这次运营商对该项服务的集体预演仍然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用户才会对3G真正产生兴趣,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精髓所在。

  中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加强说:“目前,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还不明朗,不同的运营主体往往采用不同的传输和播放手段,其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模式等都处在摸索阶段。唯一可以统一的是,大家都在培育这个市场,并在为迎接3G时代的到来‘热身’。”

  手机音乐:终端娱乐经济

  “如果音乐手机方便到像MP3或电脑听歌一样简单,我想不出还要购买MP3或iPod的理由。”一位正准备购买音乐手机的学生如是说。

  由于无线音乐一开始就是收费、正版,而网络音乐盗版问题现在还未解决,因此与网络音乐相比,唱片公司对于无线音乐更为积极。据易观国际分析,从现有的市场保量来讲,手机是3.8亿部,PC只有6500万台,MP3和MP4也不过1000万台,后两者怎么与手机比呢?

  一个成功例子是,今年2月中国移动的彩铃单曲《老鼠爱大米》下载量带给唱片公司的收益,相当于出售160万张唱片。

  2005年已经成为手机音乐年。三星、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等全球手机业巨头已经先后宣布要向市场推出新款的音乐手机,进军数字音乐市场;与此同时,世界各大运营商、SP们通过与大唱片公司的合作,也意欲通过手机终端进一步拓展其数字音乐下载业务。

  手机巨头挺进音乐市场

  “只带一个手机肯定要比带一个手机再加一个MP3要方便。”诺基亚中国北方区咨询经理高超表示。的确,2005年4月,当这家芬兰手机巨头隆重推出其4G微硬盘的3G音乐手机N91的时候,确实给人一种“艳惊全球”的感觉。“N91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手机’,它是完全以音乐为主打的大容量微硬盘手机,而且作为3G产品,它可以真正实现无线音乐下载。”高超说,“N91会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早在去年8月,诺基亚就已经宣布携手美国知名数字媒体公司Loudeye进军无线音乐播放市场,计划通过无线传播的方式为诺基亚生产的手机产品加入下载音乐的功能。今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公司达成协议,表示要制作可在手机播放的音乐,推出最新的MP3手机。接下来的3月份,诺基亚表示,2005年诺基亚全球将发布40款左右的手机,其中将近20款都会有MP3功能。

  其他的竞争者显然不会将这块蛋糕拱手相让。三星在音乐手机领域其实跑得更早更快。去年夏天,三星就已经开始推出音乐手机,到现在已经推出了20多款,其中就包括今年3月10日在CeBIT展会上发布的全球首款3GB硬盘手机——SGH-i300。“2004年,拍照是手机的助推器。2005年,音乐将是手机的噱头。”三星公司副总裁Lee Kyung Ju说。

  摩托罗拉显然也在音乐手机上下了一番功夫。继今年3月与苹果合作生产音乐手机的计划搁浅后,今年6月份,摩托罗拉在其音乐手机E680i上市的同时,在国内推出首款立体声蓝牙耳机HT820和音乐下载网站,为手机音乐提供了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索尼爱立信在今年的3月1日推出了其第一款“杀手级产品”——W800。W800是集移动电话和索尼“Walkman”品质数码音乐于一身的首款产品,提供高达30小时的电池能力并具备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外观非常轻盈小巧,设计时尚。推出这款产品的同时,索尼爱立信宣布和索尼公司的音乐下载服务Connect合作,为全球各地的手机用户提供开放的实时音乐下载服务。

  国产手机也有所动作,先是康佳在今年5月推出带MP3功能的“全民音乐手机”——M929和M939,支持3种可选播放界面,播放控制直观简便;7月,康佳又宣布下半年推出的新品中将有80%以上配备MP3功能,并表示“将来的康佳手机,将全部具备MP3功能”;刚刚收购了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明基,也在此前5月推出了他们的MP3手机--Z2,小巧而精致。

  运营商谨慎、SP激动

  觊觎音乐下载的又岂止手机终端厂商?的确,在3G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韩国和日本,“手机+运营商”、“SP+唱片公司”这样的模式已初显其“杀手”的血腥味。

  2004年10月14日,日本第二大电信集团KDDI宣布,集团旗下手机业务部门au将推出全球第一个把音乐直接下载到手机的服务,可以让用户在6个网站上的1万首歌曲中进行选择,然后以每首歌几百日元的价格下载到用户的3G手机中。为此,KDDI与20家唱片公司签约,并对所有感兴趣的内容供应商开放了这项服务,这项服务于去年11月末推出之后短短的3个月内,KDDI音乐下载业务的下载量突破300万次,成为KDDI增长最快的移动增值业务。

  而韩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SK电讯,也在2004年11月推出音乐门户“MelOn”服务。通过月租5美元的方式开通音乐下载业务,用户可以无限制从70万首歌曲库中将任何一首歌曲下载到手机、PC机和音乐播放器中。自从这一业务推出,用户数就超过了30万。

  “与日韩相比,我们的发展总体上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步。”中国电信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无线音乐下载是增值业务的一种,是运营商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结果,说明产业链上下游开始互相渗透。然而对于中国市场,目前一切都还“为时过早”,目前国内运营商对这块市场的发展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它涉及到版权问题、管理层问题,还有谁来监管这块业务等问题。“新的商业模式,在技术上绝对没问题,但就中国市场目前监管政策方向不明。”该人士认为。   相比运营商的小心谨慎,对于这个新的商业模式,SP们则显得兴奋异常。

  “我们的收入中,音乐这块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比上季度有着将近两位数的增长。在IVR这块,有关音乐的内容大概占到了一大半以上。”Tom网执行副总裁冯珏透露。

  “我们是鼓励和培育音乐业务这块市场,因为这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无线音乐,肯定是未来的重点,是发展方向。现在我们觉得,除了大的唱片公司外,网络音乐特别是原创音乐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冯表示。

  华友世纪市场部总监吴锋也持同样的观点,“这完全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市场,我们会投入很大的力量在这块上。虽然公司现在和软件业务收入相比,音乐业务收入占有的比例还较小,但它的潜力非常大,尤其到了3G时代后,不再受2G时代传输速度的影响后,这块业务前景可人。”

  吴锋表示,新的音乐无线下载模式可以使产业链整合的更合理,比如一方面坚决打击盗版,另一方面目前仅彩铃这些音乐片断,唱片公司就已经问SP收取了相当的费用,“整首歌通过无线下载后,唱片业也会发生彻底的变换。”

  无疑,上述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必然会对MP3播放器的生产商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仅以现在来看,那些音乐手机对我们的销量并没有什么影响。”苹果公司北京地区代理经销商之一北京金麦克发科技有限公司的魏书玉对记者说,“因为IPOD是高档产品,而目前音乐手机在音质音效,容量,品牌等功能上,都不能跟IPOD相比,包括品牌也达不到IPOD现在的影响力。”

  华旗资讯市场部相关人士的看法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现象。“就MP3的两个发展方向来看,对于‘多功能’的方向(指视频、音频等各种各样的功能融合),手机还可以超越。但是对于‘娱乐化’的方向,MP3会越来越时尚化,越来越小,这是手机做不到的。而且电池的使用上双方上也有差距,像MP3现在已经具备能用5号电池提供100个小时播放,这是手机无法比的。”

  对于此问题,百纳咨询公司增值业务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对于传统MP3业务和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竞争,可能苹果公司开创的IPOD模式确实会更强势一些,因为现阶段无线音乐下载的新模式收费太高,而且网速比较低,再加上用户的使用习惯等等原因都在起作用。”   “但对于运营商来说,他们更希望手机用户直接到无线网络上去下载音乐,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互联网网站去下载。手机下载音乐这种新模式是运营商带动整个产业链在推动。即使IPOD模式现在发展得很好,也不过1000多万的用户。而全世界的手机使用者可能就是10多亿。而且,3G时代也不一定欢迎IPOD的定制模式。”上述负责人继续说道。

  这一点似乎魏玉书也看到了,“虽然现在来看手机下载音乐,对IPOD的销量根本没有什么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影响会是很大的,随着手机电池功能、容量、音效的加强,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手机支付:理论与现实的落差

  在2005年9月举办的中国金融技术设备展览会上,中国银联的工作人员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用手机买电影票。工作人员先将片名编码、时间、单价和数量等票务信息输入手机

  并通过短信发送给票务代理商,几秒钟后收到票务代理商“是否确认支付”的短信,此时工作人员输入银行卡的交易密码并回复短信,很快就收到一条电子回执。这条电子回执中包括一个5毫米见方的二维码图形,手机用户只需要在电影院场地入口处的识读终端设备上一晃,就可以验票入场了。在整个购票过程中都不需要持卡人出示银行卡,所付出的成本仅仅是两条短信。中国银联市场服务部的房建国告诉记者,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前,需要用户到银行网点或移动运营商的营业厅预先办理银行卡和手机的绑定,绑定后用户会获得一个交易密码用于手机支付,由于这个密码不同于银行的取款密码,因此使用起来非常安全。

  目前手机支付业务已经在全国13个城市试点,在上海已经有数百名用户。由于用手机付款购买电影票和演出票节省了票务配送的费用,因此票务代理商往往还会回报手机用户一定的购票折扣。长沙麦当劳利用这种二维码图形的电子回执向客户发送优惠券。此外,手机用户还可向商户发送短信获得电子回执进行自助式的积分兑换等等。

  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表示,手机支付业务将尽快在全国其他城市推广。房建国也透露,目前正在与北京的票务公司和部分商户洽谈,如果顺利将在年底前在北京推出手机支付业务。同时银联还将同期在北京市场上投放一种用于支付的固定电话“支付易”,持卡人只需要安装一台带有刷卡槽和液晶屏幕的电话,就可在家中完成除取款之外的大部分银行业务。

  中国虽然拥有超过3亿的手机用户,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使用信用卡。据新加坡的调研公司Asian Banker透露,中国现有约7亿张银行卡中,信用卡的比例只有少得可怜的约1%。借计卡的数量虽有约6.5亿张,但一些商家却不鼓励人们用借计卡付款。其余的是商户卡和准信用卡。有几家公司现在正力图从这种巨大反差中觅得商机,让人们通过手机缴费便是希望所在。

  过去近2年里,中国两大移动通信巨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以及几家成立不久的企业一直在开发将用户的手机和他们的银行账户联系起来的支付系统。在中国,现金是主要的支付手段。中国刚刚起步的非现金支付系统及13亿的人口在这些企业看来意味著巨大的商机。

  如果能让手机支付变得简便易行而且具有吸引力,那么上述企业或许还会推进中国用高科技手段采购商品及服务的进程。用户可以用和银行账户相通的借计卡从自动提款机提取现金,或者在商户处刷卡消费,还可以通过捷银等企业提供的支付平台购买商品及服务。在捷银建立了账户之后,用户可以通过发短消息的方式来支付每月的电话账单,为手机卡充值,购买互联网游戏时段,在某些地区还可以支付电费、天然气费等公用事业费用。服务供应商从每一笔非现金支付交易中赚取1%-5%的佣金。尽管自己并不拥有手机客户,但支付服务供应商可以和移动电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让后者的用户使用其电子支付平台。

  截至9月底分别拥有1.94亿和1.07亿用户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经宣布将推出各自的非现金支付系统,但两家公司均未透露已经吸引到了多少客户。和招商银行签有合作协议的中国联通表示,用户可以通过它的平台来实现账户余额查询、手机话费及公用事业费支付以及购物等功能。

  中国移动的一位代表表示,中国移动也和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推出了名为“手机钱包”的电子交易平台。“手机钱包”可以实现在线购物,如采购书籍、CD等商品。不过,没有信用卡的用户必须先要登陆一个网址才能用手机发送短信息的方式来进行支付。

  手机支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使手机成为真正的“电子钱包”。比如在超市购物、餐馆消费等领域实现“手机支付”。 但现实情况是,如果需要提供更多的手机支付功能,则手机要具备相应的强大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时的便利方式,而现有手机大多难以满足要求。

  实际上,银行业对手机支付表现出不小的谨慎。比如,直到2004年年中,联通才正式联合建设银行推出基于神奇宝典brew平台的手机支付,但只支持非实物(如IP电话卡等)的支付。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当前手机支付业务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各银行并不急于大力推广,基本都抱着观望态度。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实现技术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术,技术不成熟和安全隐患是手机支付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应用太少也是制约手机支付发展的一个瓶颈。云网公司总裁朱子刚表示,现在并没有更多的应用支持带动手机支付的业务,几乎所有的应用都集中在交话费的功能上。银行、移动运营商如何与商家合作,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丰富手机支付的应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世界网(www.ccw.com.cn)



相关链接:
浙江移动推出声控号码簿业务 2005-10-09
迈可行“随聊一号通”增值业务平台落户大连 2005-09-22
陕西移动“集团彩铃”发展迅猛 2005-08-26
东信北邮背景音业务顺利在海南移动试运营 2005-08-26
伟功VoIP回拨轻松开辟移动增值新业务 2005-08-23

相关频道:           热点专题_移动增值_文摘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