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计费  计费产品

融合计费给运营商和客户带来双重便利

杨庆广 2008/03/24

Convergys中国区总经理齐悦:

融合计费给予客户更大灵活性


  融合计费是首先把各种业务,包括数据业务、语音业务等放在一起进行计费。还有就是把后付费用户和预付费用户管理融合在一起。融合计费实现了业务和支付形式的分离,在账户管理中预付费、后付费有一个统一的实时管理控制,包括余额、鉴权、优惠的选择。这样整个付费平台可以共享在一个平台之上,可以提高运营商的效率。同时在一个系统中对预付费、后付费账户管理,每一个客户还可以拥有不同的账号,可以做不同的业务捆绑,而且可以做实时的调整。此外,还可以通过融合计费把多种业务捆绑在一个运营系统里面。

融合计费会给运营商和用户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通过业务捆绑,运营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资费和优惠选项。现在有很多的预付费用户,他们可能希望能够享受到后付费用户所能得到的更多的好处,通过融合计费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这种融合性的账户结构还可以吸引家庭、公司用户来使用运营商的业务。通过融合计费可以灵活地进行业务风险控制,决定那些新业务用后付费、那些业务用预付费。

其次,融合计费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预付费方式对某些家庭成员进行话费控制,还能够通过多种终端自己进行服务类型选择。

对于如何实施融合计费,我们对运营商有一些建议。在实施融合计费解决方案之前,运营商应该做一些前期准备。要对现有的产品进行统计、整合,并对现在的运营架构进行一些调整,以实现融合计费管理。

亿阳信通解决方案部总工程师殷秀军:

运维系统调整需重视人员配备


  新一代的运维支撑管理系统,它支撑的是电信行业的卓越运维。这个概念,是由中国移动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我相信在下一步,卓越运维应该是所有的运营商都追求的一种境界。所以,我把这个概念借过来,扩展一些理解。

全业务运营和新业务的整合带来了4种情况。一种是分网络维护,不论是运营商如何重组,都会存在固网、移动网的分别,可以进行分网维护。第二是一体化维护,逐步过渡到一张统一的IP网络。第三是面向业务、面向用户进行运维管理。不过短时间内还无法做到一张网支撑所有的业务。第四就是网络的一体化,无论业务如何个性化,网络最终一定要一体化。

在这四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运维制胜呢?就是要把网络运营好,从站在上层的角度来制胜。

实际上,整个的运维模式包括人的组织模式、管理的组织模式和业务的重构模式等,这是大运维的概念。因此,会涉及人的变化。我在中国移动做运维和流程梳理中曾经遇到过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考虑对人的管理。事实上修改、完善运维系统时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的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网络的运维是不可能做好的。人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才是解决流程问题,这样才知道如何进行人员配备,然后再解决人的考评问题。因为网络是由人维护,最终需要人来监控,所以在做运维管理时要重视对人员的调整。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鲁春丛:

运维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


  运营支撑系统需要在五个方面帮助电信运营商进行市场竞争。

  第一是客户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客户价值的细分,为客户特别是针对大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各个运营企业都在努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第二是关于整体集中运营。随着网络的IP化,IT系统集中支撑能力会进一步加强。那么运维系统也需要统一规划建设。在运维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全国或者全省集中化的发展趋势。第三是关于深入运营。为了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运营企业都在加强增值业务、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运营支撑系统的支持。第四是广度运营。运营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正在拓展,运营范围也在扩大。第五是经济运营方面的要求。运营企业对于成本有一些财务方面的控制。运营企业要注意网络运维的效率,同时注重资源使用效率。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现在运维管理工作出现了三个特点。首先是由分散维护转向集中维护,实现纵向集中。其次是由面向网络逐渐转为面向服务,总结起来就是横向延伸。在纵向集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横向延伸。横向延伸主要是面向客户服务。最后运维管理正在从粗放运营转向精细运营。现在整个的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资源使用方面要进行一些精细化的管理,提升精益运营能力。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运维管理需要做出新的改进,将来运维部门的能力一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基础的服务能力,就是服务保障、开通方面的要求。第二是市场服务能力,体现在网络能力如何服务市场。第三是基于网络的业务带来经营增长。最后一个是运营资源利用能力。资源使用要求效率高、效益好,要能够跟得上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同时,运营商还要抓紧建设面向客户感知的网管系统以提升自己的运营管理水平,这种紧迫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提升客户满意度。各个运营企业都在加强客户服务能力,不仅仅关注网络和设备,现在更要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因为客户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占有率。尤其是在同质化业务竞争中,客户服务的感知、控制能力影响力更大。

  第二是客户感知评测系统体系的复杂性。现在运营企业还很难说清客户满意度和网络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只能提出一些基础模型。未来需要有一些科学的评判体系来反映网络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之间详细的数量关系。

  第三是客户感知与网络管理之间的关系,这还有赖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现在不少运营企业认为网管很好,但是客户反映很差。如何来消除这样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赛迪顾问副总裁吕国英:

融合驱动整体计费管理


  对于电信领域,所谓的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是业务的融合。未来运营商可能都会成为全业务运营商。传统的业务会向未来多媒体业务或者其他融合业务形态演进。

  其次就是网络的融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出台,广电和电信在业务层面开始允许进行相互渗透,实现了开放,将促进电信网和广电网之间的融合。

  最后就是产业的融合。电信和IT正在实现融合,在2001年以后,通信业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在2002年已经占到了15%,2004年则达到了30%。电信在整体ICT产业里面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这三种融合,为电信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作为运营商基础平台的运营支撑系统也需要随之改变。

  目前,在运营支撑系统方面,运营商持续投入让系统不断进行升级,从第一代的普通支撑系统和计费系统到第二代的BSS(业务支撑系统),再到第三代的在线计费系统。这种运营支撑系统的不断升级是和运营商业务开展和客户需求变化结合在一起的。

  目前语音业务在运营商收入中占据的比例还太大,数据业务占的比例还比较小。如果仅针对现在这种状态,快速地接入新的计费系统,快速地去平移,可能会给运营商计费平台的长期发展带来一些伤害。这种业务现实和系统改造分离的问题,可能是运营支撑系统将来会碰到的发展瓶颈。

  目前运营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基础电信业务、增值业务两大类业务,而其中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也从传统的短信、IVR(互动式语音应答)演变到了现在的一系列Push(推送)业务。这些新业务的不断出现都给运营商的计费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运营商对这些新业务进行划分,进行综合管理,纳入到整体的计费管理之中。

  未来业务的开放、平台的开放会给运营商在面对前所未有的融合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整体支撑系统和IT治理带来很强的驱动力。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宋齐军:

在线计费要解决多业务环境下欠费问题


  在线计费系统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应该是能够对多业务计费提供支持,其次对事件型、会话型计费能够提供在线服务,另外能够提供账户余额及时更新。在线计费是要先有授权,后有消费的,在线计费的目标是解决多业务环境下的欠费问题和限额消费。如果脱离了这个观点谈在线计费系统的建设目标就会失去方向。

  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解决了欠费问题就会对业务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此,运营商就不可能对所有的客户都实现在线计费,那样成本太高。通过对高欠费风险用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用户信息不尽完善;第二,这部分用户对号码的价值不敏感,并且几乎不考虑换号成本;第三,对资费政策敏感。如果新推出一个套餐,他就会在第一时间把话费打完或者欠费然后换新套餐。这里面还包括有恶意消费倾向的用户。对于有完备信息的客户,这种用户虽然有时候会欠费,但是他们发生恶意欠费的情况会相对较少。

  用户按使用业务分类可以用智能网和在线计费来管理。基于语音和短信业务的用户,现有的智能网系统可以满足需求。而对于使用数据业务的全业务用户,实施在线计费系统可以满足需求。所以,在线计费系统不是智能网的颠覆者,两者是分别面向差异化的用户群的。

在线计费系统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消费。目的是可以区别出不同种类业务的流量,然后对流量进行打折,促进、引导客户消费。

  在线计费的另一个特征是动态余额更新。在支持多业务的使用时,当需要对不同业务的消费进行上限控制以及针对不同业务在不同情况下应扣除额度对应不同的来源时,就产生了单一客户多账本余额的问题。从智能网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看,增加了多账本支持后,系统性能有明显下降,账本余额的数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线计费系统以运行可靠为第一要务,以实现欠费控制为根本目标,因此在线计费系统应该更多带有产品化的特征。而且从资费监管的趋势来看,也是趋向资费简单化,保证用户可选自主套餐,应该控制在十个套餐之内。用户的套餐应该越来越简单,不应该越来越复杂。

  我认为复杂资费的产品既不适宜面向存在欠费风险的用户人群,也不适宜在线计费系统运行。优质客户需要优质服务,而对于低端客户应该只提供有限的服务。按照长尾理论,就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收入。

中国电子报社



相关链接:
运营支撑系统助力全业务运营 2008-03-24
NGN建设关键:高智能支撑系统+全面网络测试 2008-03-12
BEA问宋军:引入SOA的架构适应运营支撑系统的发展 2008-03-07
中国电信王燕川:论末梢服务精确化管理的要求 2008-03-07
中国联通范京春:联通IT系统运行管理支撑能力规划 2008-03-07

分类信息:  电信_与_计费技术     行业_电信_文摘   技术_计费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