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交换机  交换/排队机产品

 

软交换给分组网定基石

叶华 2001/02/08

  软交换是网络演进和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交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据乐观估计,到2004年全球软交换市场价值将达到57亿美元。


  图1 电路交换模式与软交换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软交换是一个市场名称,它还有多个名称,如呼叫服务器、呼叫代理、媒体网关控制器等等,随着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转变的趋势逐步明朗、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标准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软交换论坛的成立,“软交换”得到越来越多厂商的认可。目前朗讯、阿尔卡特、北电、西门子、CISCO、3COM、Sonus等许多设备制造商开始研制软交换设备,并开始在网上进行试验或小范围商用。

  在电路交换网中,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以及交换矩阵均集中在一个交换系统中,而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见图1。更具体地讲,软交换是一个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控制平台,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网关中分离出来,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从而真正实现多厂家的网络运营环境,并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引入多种业务。

  所以软交换设备应是下一代分组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同时还是电路交换电信网向分组网演进的重要设备。

  软交换的框架结构见图2。


  图2 软交换设备的框架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软交换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 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如PSTN/ISDN 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数据媒体网关等,完成H.248协议功能。同时还可以直接与H.323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2) 呼叫控制功能

  为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3) 业务提供功能

  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 互连互通功能

  目前,H.323和SIP是分组网内两大相互竞争的协议,其中H.323协议为ITU-T制定的标准,SIP协议是和IETF制定的标准,两者均可以完成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H.323协议采用了ISDN的设计思想,使用Q.931协议完成呼叫的建立和释放,明显地带有电信网可管理性和集中的特征。与SIP比较,H.323更为成熟,而SIP协议具有简单、扩展性好以及和现有的Internet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软交换可以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


  国内软交换研制空白多


  (1) 尽快制定国内软交换设备标准

  软交换非常符合现在网络发展的趋势,所以国际上一些设备制造商,特别是传统的电信厂商纷纷开发软交换设备,上海贝尔、中兴、华为、巨龙等国内设备制造商也开始研制软交换,因此尽快制定国内软交换设备标准对我国电信网络的发展以及软交换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软交换涉及的主要协议包括H.248、H.323、SIP、SIGTRAN、BICC以及INAP+等,其中除了H.323协议已经在我国IP电话网上使用外,其他协议均需要认真研究,它们直接涉及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目前,传输所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标准,有望在2001年上半年推出我国软交换系列标准。

  (2) 尽快研制软交换国产设备

  我国通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设备制造商应积极面对挑战,开展软交换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尽快推出自己的产品,实现软交换设备的国产化,以充分保护我国运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

  (3) 运营商应积极开展软交换技术的研究

  目前软交换整体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和组网技术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因此运营商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跟踪软交换的发展动态,开展软交换技术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未来的网络,在适当时机在网上引入软交换设备。


  软交换论坛简介


  软交换论坛又称国际软交换协会(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均为该协会成员,如阿尔卡特、朗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北方电讯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 3、Qwest、AT&T、日本的NTT等。

  软交换论坛包含五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它们分别是:

  (1) 业务应用工作组(Application):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制定。

  (2) 网络结构工作组(Architecture):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3) 设备控制工作组(Device Control):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它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EGACO等。

  (4) 网络管理工作组(Session Management):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5) SIP工作组(SIP):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赛迪市场专家》2001/02/08




相关链接:
软交换及其业务(一) 2001-02-08
软交换及其业务(一) 2001-02-08
SIP:构筑下一代SoftSwitch的协议 2001-02-06
排队机趋向多功能 2000-10-26
软件交换升级真方便 200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