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真实的谎言 VoIP经济分析

2007/08/31

  数据服务对于以话音业务为主营收入的运营商而言,就像偷情的小秘。因为成本主要由话音业务分摊,数据业务就像婚外性一样不用承担责任而尽享收益。但是VoIP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游戏,就好比是婚外情搞出了私生子。更严重的是,VoIP这个私生子还是个复仇王子。

越远越贵 话音收费模式80年

  140多年前的第一条海底电缆,不是用于语音通讯,当时还没有跨越大洋的语音通信技术。当时的越洋电缆是用来拍电报的。而当时的收费价格,大约是每个单词10美元,每条信息最多10个单词。140多年前的10美元是一个技术工人的周薪。按照今天的算法,大约拍一条电报的价格是10000美元。

  在《疯狂的投资》这本书里,主人公赛勒斯•菲尔德“历时12年的艰辛,曾经陷入债台高筑的窘境,历经无数次试验的尝试和失败,面对汹涌海洋上突然掀起的暴风雪的挑战,克服无数个无法预见的技术难题,经受住电缆运行失败后把工程说成骗局的流言,真可说是百折不挠”,才敷设成功第一条海底电缆。在此背景下,越洋电报奢侈的收费也自然可以理解。

  到1926年,跨大西洋电话技术发明,第一次越洋电话的收费是75美元。计算通货膨胀,这相当于现在的800多美元。而现在用Skype进行越洋电话交谈,甚至长达数小时的语言辅导,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技术决定成本构成,成本决定收费模式。传统语音电话的通讯成本与距离高度相关,因此通话距离越远收费越贵。

  作为一个形象的例子,最近上映的布利斯.威利斯的新片《虎胆龙威4》讲述的是一群技术狂人通过互联网控制美国,而在20年前的《虎胆龙威》中,英雄完成拯救城市的任务后还必须用投币电话,通过接线员打长途给妻子,尤其令英雄“屈辱”的是这个长途通话居然还要对方付费。

  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上世纪70年代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这位仁兄信奉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就是贿赂,而自己的第一桶金来至于利用担任越洋长途电话接线员的便利条件,窃听期货交易员之间的内幕消息。原因就是即便到上世纪70年代,越洋电话还需要接线员的帮助并且需要事前预约。

  而中国的电信大发展,也不过是最近16、7年的事。1993年,四川绵阳的交换机还是所谓纵横制,从县里打电话到市里,同样需要长途接线员的帮助。这样的成本构成自然使长途电话话费居高不下。

  初期的长途电缆敷设困难,更重要的是铜线技术需要大量的再生中继,容量也极其有限,因此在整个通讯网络中,长途话路是最稀缺的资源。自然而然,根据成本定价的收费模式就与距离正相关了。

运商捞外快 数据业务景上添花

  中国联通的第一代承载网还是使用基于信元交换的ATM,当然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能够确保话音业务对时延的敏感,又有一定的数据承载能力。

  不过最重要的变化还不在这,当年华为用A8010接入服务器一统电信运营商后,163、169电信数据服务就势不可挡。这对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笔非常好的买卖,由于光纤的使用,骨干网的带宽瓶颈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换言之,长途带宽成为整个电信网络最充足的资源。不用说实验室里40T的理论容量,单是烽火通信在2005年开通的武汉到上海的80×40G DWDM系统,按照当时新华社新闻的说法,就足够全中国人同时打电话用。

  带宽足够,而到用户的铜线敷设已经由用户的初装费支付,新建小区的铜线也包含在房款里了,传统的电话维护队伍顺便维护一下ADSL,甚至把ADSL安装和维护外包给其他公司。运营商对普通用户的数据服务,看起来是一个占总收入不过10%的非主营收入,但是利润率却只有运营商自己心里有数。否则,谁会花大力气去普及推广一个不挣钱的业务。同时也因为VoIP的出现,还可能动摇自己生存基础的业务。

  就这样,运营商现在的收入构成达到了变态的级别:占带宽远远不到50%的语音业务,贡献了90%的销售收入,而占带宽越来越大大超过50%的数据业务,贡献的收入还不到10%。

  更有意思的是,国内如方正宽带、长城宽带甚至包括时下非常流行的IDC运营商,鲜有盈利的,少数几个也与运营商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方宽曾经替运营商算过帐,如果按照运营商给方宽的数据批发价格,ADSL业务几乎不赚钱甚至赔本。但是电信、网通还乐此不疲,甚至移动联通也推出了100元左右的包月无线接入服务。归纳起来,原因无非是运营商将数据批发业务的价格非常高明的设置在一个临界点上。

  对小的ISP而言,支付给运营商的宽带费用无疑是最主要的费用之一。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线路维护费用运营商可谓门清,因为运营商就维护着一个最大的接入网,不论是局域网接入还是ADSL接入。因此小ISP服务商的成本对运营商几乎是透明的。这样,给用户的宽带接入价格,实际上还是由运营商说了算。

  或者说,即便是有小的接入服务商,基础运营商在数据市场的收入,边际效益仍然是最高的。分析一下网通的财报,可以看到非常喜剧的一幕:网通2006年的净利润是129.6亿元,而宽带收入是112.48亿元。而且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增长率超过30%。

  如果没有VoIP,数据业务的增长本来是个美事。虽然固网运营商的的话音业务不断遭到移动运营商的蚕食,固网运营商的日子相对移动越发的艰难。但是数据业务好歹还是增加了一点亮色。更重要的是主要由固网运营商电信和网通提供的数据业务,对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确实居功至伟。但是数据业务质量越好越便宜,意味着使用VoIP的可能性和诱惑越大,VoIP对整个运营商语音业务的威胁也越大。

  这样数据业务上的VoIP就变成套在运营商脖子上的绳套,随着运营商大力发展数据业务而越勒越紧。这也就就是阚凯力教授所说的,运营商是借VoIP而自杀,或者如业内普遍流传的“上VoIP是自杀,不上是他杀”。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点,地下VoIP运营商,企业专网VoIP和沉默落地的Skype,都等着给监管政策最后的致命一击。

最忠实的VoIP技术拥护者:运营商

  已经有N多媒体连篇累牍的叙说过VoIP的优势:省钱。貌似更专业的说法是VoIP基于包交换,比电路交换有巨大的优势……

  这也许是媒体对VoIP的最大误读,或者说是VoIP流传最广的谬误。当然,这个谬误的产生,离不开设备供应商的忽悠。

  实际上,包括中国的电信、网通、移动和联通几大运营商,在采用VoIP技术的规模和力度上,都是世界罕见的。中国基于IP的语音网络,几乎都是世界上最大的。

  简单的解释VoIP,就像字面意思一样,是基于IP网络的语音通信。按照这个说法,信手拈来几条新闻,就可以证明运营商其实是VoIP技术最忠实的拥护者。

  据通信产业报报道,2006年11月中国电信宣布由中兴通讯承建的软交换长途骨干网工程(DC1)完成最终验收。此举标志着目前全球覆盖节点数最多、用户规模最大的固定网软交换长途骨干网诞生。该软交换长途骨干网工程覆盖全国31个省市,是截至目前全球节点数最多和用户规模最大的固网软交换网络。

  而华为的新闻稿也证实了中国移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用软交换网络,该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其中端局用户超过4000万线,汇接局和关口局容量超过25万E1端口。自投入商用以来运行稳定,先后经历了多次春节、圣诞、元旦和中秋等重大节日的话务高峰考验,运行指标保持良好。

  所谓软件交换网络,不过是运营商对VoIP在自己行业的专业称呼。

  所以从技术上讲,我们用手机或者固定电话打出的长途电话,至少有少半实际上是VoIP。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6年国内IP长途电话通话时长合计1465.5亿分钟,固定传统长途电话通话时长合计 984.3亿分钟,移动电话国内长途通话时长977.8亿分钟。在国内长途电话方面,VoIP与传统通话时长已经非常接近,这里面显然还不包括信息产业部没有统计到的地下运营商以及各行业自建的VoIP专网。

  可见在运营商层面,对VoIP技术的判断早就下了。这也是网友在Pconline的评论中说,“运营商网络早就改造到位,要上3G就上3G,要上VoIP就上VoIP”。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VoIP重来都没有为用户省钱,这不过是电信技术进步在成本上真实的反应。而在成本构成巨大改善还维持原有收费体系,不过是运营商之间缺乏竞争和体制僵化的表现。

  或者重另一个角度说,VoIP将不合理的电信收费政策暴露无余!

  运营商小算盘 扰乱了社会福利的大算盘

  最近的《商业周刊》撰文分析中国3G战略,认为由于太过关注中国自主的TD-SCDMA标准,中国将错过大量创新机会。

  《商业周刊》给出的理由是基础网络只是起点,技术创新和财富的积累一直来自服务和应用。这就是为什么GOOGLE能在成立不到10年的时间里积累了1600亿美元的财富。

  对于《商业周刊》认为中国自主的TD-SCDMA是个错误,我们会持保留意见。但是《商业周刊》论证的方式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网络设备供应商思科的论坛中,就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家有8个分支机构近400名员工的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现在很想通过企业级的VoIP解决内部语音通信的问题,以便节省成本。

  但是初步计算,完全使用思科的设备,设备和实施费用将高达200多万元。以平均每个员工每月100元话费计算,每年企业话费开支不过四十余万元,这意味着设备摊销大约需要4-5年才能打平。

  而思科论坛的众多网友建议是部署跟便宜的Skype或者其他IM系统。可见VoIP所谓的省钱并不是听起来那么美妙。

  这就像为了自己开车就自己修建公路一样,电话这类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产品,也一定更适合更大的运营商来经营才会达到足够的经济规模。

  但是因为运营商的僵化和迟缓,居然有众多企业网和小地下运营商开展VoIP业务。这其实不过是对全局不合理的一个局部优化,更是对运营商的强烈反讽。

  企业级无线局域网正快速得以普及,基于无线局域网的VoWiFi标准也要破茧而出了。支持WiFi和GSM或者CDMA的所谓双模手机也早已有之。个人或者企业应用VoIP的门槛和初始成本还会遵循摩尔定律飞速下降。类似Linksys iPhone和网件Skype电话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运营商或者个别监管部门想完全掐断VoIP的想法会遭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运营商是借VoIP而生还是死,其实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计算机世界网(www.ccw.com.cn)



相关链接:
灾难当头 VoIP显神通 2007-08-29
运营商向NGN和VoIP过渡的动力 2007-08-28
H.323与SIP通信协议各领风骚 2007-08-28
VoIP穿越NAT和防火墙的方法 2007-08-28
托管型和可管理型VoIP方案 2007-08-28

分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