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SMS and MMS  短信平台产品

观察:移动电邮会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吗

于焱 2006/04/12

  “黑莓”手机的成功让移动电邮成为无线应用的一个新增长点,但由于资费和终端问题,其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还需时日

  不断增加的手机用户创造了庞大的短信市场。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显示,2005年短信市场收入超过300亿元,彩铃收入达到40亿元。每年有超过2000家~3000家的SP进入这个已知市场去瓜分现有的市场份额。

  然而,当短信、彩铃作为无线增值领域的“摇钱树”仍然不断为运营商、设备商和终端商带来一桶桶热钱时,另一种新的应用已悄然开始。

  据悉,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内部进行移动电邮(Push-mail)业务的测试,并已招标购买了移动电邮解决方案,此项业务有望于今年二季度推出。业内人士称,移动电邮有望超过当前的短信业务,而中国移动对此也寄予厚望。

  这会是继短信之后的又一个杀手级应用吗?

  “Push”带来的新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用手机收发E-mail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然而移动电邮还是为高科技注入了一丝鲜活。

  “移动应用可以改善企业的工作能力,可以很快地和客户联系,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客户一旦满意,销售量肯定会增加。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公司有一个新的安排,很快就能通知到最前线的销售人员,这样能够降低成本。”诺基亚大中国区企业解决方案部销售副总裁黄大伦这样解释移动电邮的优势。

  与传统的手机自带邮箱相比,移动电邮具有即时、附件处理能力强、节省GPRS流量费用等特点。目前市场上的手机自有邮件收发程序采用的是拉(Pull)技术,用户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才能获取最新的邮件信息。而移动电邮则反其道,采用推送(Push)技术,用户可即时获取最新邮件正文和附件列表, 同时支持断点续传。另一个显著的优势是移动电邮支持各种常用办公软件,在附件处理时能根据用户的手机机型转换为适宜手机阅读的小文件,从而保证在手机上的浏览效果。和移动电邮比起来,短信似乎只像是一个初级应用。

  盛禹铭集团公司董事长张醒生的表达则更为简洁:“短信只是点对点的应用,而E-mail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收发,更符合商业用户使用。”

  实际上,这项业务在欧美早已是无线领域的普及型应用,RIM公司的黑莓手机(Blackberry)也因此而席卷市场,获得巨大的盈利。2005年第二财季,RIM公司净盈利1.11亿美元,每股盈利56美分,相比上年同期的7060万美元,增长了56.34%。

  “黑莓”的成功让业界同行们眼红不已。事实上,移动电邮不仅为运营商带来不可预估的“钱”景,同时也成为未来商务手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

  2005年4月,沃达丰在欧洲推出手机邮件服务。5月,微软公司推出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加入了支持开发手机邮件的功能。12月,诺基亚联合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CingularWireless,向美国市场推出具有“黑莓”电子邮件功能的诺基亚9300商务手机。并于今年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中文版。摩托罗拉同时也表示,将于2006年推出自己的移动电子邮件终端支持产品MOTOQ;西门子的SX65也加入了“黑莓”的功能。除了两大手机巨头外,国内厂商也开始未雨绸缪。2005年底,多普达发布采用微软Windows Mobile 5.0系统的838智能手机,而Windows Mobile 5.0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支持移动电邮,多普达称,与诺基亚9300的区别是,这款手机不需要任何新的软件采购和费用。

  据信息服务公司Data monitor估算,到2009年,全球移动电子邮件和个人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预期能够获得超过6亿美元的收入。StrategyAnalytics发布的最新报告也显示,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企业级移动电邮用户预计将在2006年翻番。看起来,移动电邮似乎成为了无线增值领域的又一座金矿。

  中国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然而,尽管移动电邮看上去很美,但分析人士还是对在其中国市场的开展表示了担忧。

  BDA中国分析师隋倩表示,相比全球20亿手机用户的数字而言,“黑莓”手机用户只有500万左右,这一业务面对的主要群体仍是企业用户。而从目前来看,中国移动的业务也主要针对商务人士需求。这只是一个针对细分市场的应用,“杀手级”应用一说尚为时过早。

  而诺盛电信咨询也认为,中国移动推出的这种移动电邮服务,其目的绝非简单的开拓个人市场,而是看好这种技术潜在的商务应用市场。

  “RIM公司的成功是与当时的发展背景密不可分的,美国是互联网的发展领先于移动通信,而中国市场则恰恰相反,E-mail的发展迟于移动通信,因此短信在中国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醒生认为,移动电邮在中国的推广仍存在两大难点。

  首先是资费问题。目前中国的短信使用率已经在全球领先,主要就是因为价格便宜。尤其是动感地带推出的打包等优惠服务,更使短信得以迅猛发展。相比之下,移动电邮的资费就成了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目前传统的几种计费方式分别是,按互联网包月的方式收费;按时间计费;运营商和SP分成。张醒生认为,移动电邮本身是互联网的一种表现形式,按常理推断,应该是以包月形式出现。至于SP,从理论上讲,由于移动电邮可直接送达至终端,因此SP作为中间商的作用会被削弱。但一些SP商在移动梦网下了抓住了大批用户,因此不排除其获益的可能。

  其次是接收终端。从手机厂商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终端都能支持这项业务。隋倩表示,目前终端市场一直竞争激烈,厂商纷纷挖掘细分市场,因此,就算是移动电邮这一块份额不大,也不能完全放弃,会有相应投入。当然,这主要是指做智能手机的厂商,那些没有智能手机业务的厂商应该不会贸然进军。一位从事手机设计的业内人士也称,目前移动电邮并不是设计重点,还没有看到旺盛的市场需求。

  而从用户来看,张醒生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点,毕竟很难让大批消费者为了一个无线应用而换手机。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比如由运营商出面协调,像当初的模拟手机换数字手机一样,那么移动电邮将有希望在大众消费市场成为主要应用。

  但即便以上难题一一解决,移动电邮在中国市场也很难超越短信,“因为短信在中国具有它的社会特征,不仅是商业应用,而是已成为一种情感象征。相比起来,E-mail则更多的是在商业环境的应用。”张醒生说。

  此外,诺盛电信咨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如何建立商业模式、如何进行营销设计、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都将是中国移动。在开拓这个新领域时可能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移动电邮能否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或许仍将拭目以待。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相关链接:
多媒体信息业务(MMS)互通技术分析 2006-04-12
2006年,中国企业移动商务道路到底何在? 2006-03-24
“信天邮”警务短信平台解决方案 2006-03-21
创易软件金融短消息应用解决方案 2006-01-24
创易软件CoverM彩信平台简介 2006-01-23

相关频道:  sms_与_email           文摘   技术_email_新闻   技术_sms_文摘   技术_email_文摘